文学院

学生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润心文苑|从“心”出发:文学院举办2025级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2025-11-03    浏览次数:

  为切实推进本科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骨干队伍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助力本科新生提升心理调适能力、顺利融入大学学习新环境,10月31日,学院特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杨婉晨老师在太白校区作“新生活,从‘心’出发”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座由2025级本科生辅导员杨崧维主持,文学院心理专干李钰莹及2025级全体本科生参加活动。



  讲座开场,杨婉晨老师通过一个心理健康小测试,迅速将同学们带入到关注自我心理健康的话题中。通过回答一系列贴近实际的情境问题,同学们开始主动关注自身的压力与情绪。这一环节,不仅成功调动了现场氛围,更让“心理健康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与个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认识深入人心,为整场讲座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随后,杨婉晨老师从“什么是心理健康”出发,引导同学们建立科学认知。她指出,不应简单地将心理状态划分为“健康”与“不健康”的二元对立,并强调心理健康本质上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谱系,每个人都会因学业、人际或未来规划等因素在此谱系中波动。因此,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不在于追求绝对稳定,而在于注重培养自我调适、恢复平衡的能力。

讲座系统阐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与误区,并列举了多种心理不适的迹象,强调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形式多样,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提醒同学们要重视自身心理的细微变化,学会及时识别与应对。



  针对新生在入学阶段普遍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杨婉晨老师也进行了集中梳理与指导。她指出,面对全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许多同学会经历“迷茫与适应困难”,出现目标不清、情绪低落等反应,这需要同学们正视并主动调整,而非自我否定。在“压力认知与调节”方面,杨婉晨老师引导大家科学看待压力来源,理解适度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前进动力,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而非一味逃避。最后,她特别强调了“情绪障碍的识别”,提醒同学们要关注自身情绪的细微变化,避免长期压抑,这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防线。杨老师的讲解层层递进,从认识到方法,为新生们提供了一份切实可行的“心理适应指南”。



  在应对学业与生活挑战方面,杨老师提出从三个维度构建“心理调适地图”:一是向内探索,学习正念、呼吸调节等方法,善用学习资源促进成长;二是夯实根基,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运动,以生理健康支撑心理稳定;三是向外联结,主动建立支持网络,勇于向学业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及心理中心求助。这一框架为同学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行动策略。



  杨婉晨老师还特别向同学们介绍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一专业后盾。她细致说明了中心提供的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热线与线上平台等专业服务,并真诚表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大门始终向大家敞开,学会在需要时主动求助,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与力量。”

  本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温暖的成长赋能,有效帮助2025级本科新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韧性,学会自我关怀,以更积极的面貌迎接大学生活。愿每一位新生的大学旅程,既能收获学业层面的成就,也能收获内心的健康与丰沛。


文章版权归文学院所属

如需引用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