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学生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书香文苑 | 行于书海 万卷共知——文学院举办2024-2025学年第6期秋水读书会
2025-06-13    浏览次数:

文心系民,艺脉承时。6月12日晚,由文学院研究生会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联合主办的2024-2025学年第6期秋水读书会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学楼1201室如期举行。本期读书会以“艺铸民魂,文谱时曲”为主题,邀请来自文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四位同学担任主讲人,通过跨学科对话的形式,深入探讨新时代文艺作品如何彰显人民情怀、把握时代脉搏,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交融中奏响时代强音。

文学院  何文婧

文学院的何文婧同学分享了秘鲁文学巨匠略萨的《酒吧长谈》一书。主讲人引领听众走进略萨创造的文学迷宫:此书通过独创的“对话波”叙事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时空樊篱。在看似随意的酒吧对话中,不同时空的场景、人物与事件如交响乐般自然流转、相互呼应,构建出层次丰富的叙事网络,展现出拉美文学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魅力。随后,主讲人强调,“对话波”不仅是情节推进的工具,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流动的话语既记录着个体的生命轨迹,又汇聚成时代的集体记忆长河。通过电影蒙太奇般的艺术处理,小说将碎片化的时空图景有机拼接,在视角的流动与转换间,暗含着人物间微妙的权力关系与心理博弈。整个分享既有专业的文本细读,又充满人文关怀,为在场师生打开了一扇理解拉美文学独特魅力的窗口,充分展现了经典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马克思主义学院  魏平方

马克思主义学院魏平方同学分享了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主讲人指出本书再现了长征这一“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精神行军”,其叙事既具历史纵深感,又充满艺术感染力。在解读环节,主讲人创新性地采用“微观史”视角,从书中“小人物”切入,如无私奉献的炊事员、坚韧不屈的“小红军”、无畏担当的老农、坚守岗位的号手,生动诠释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后,主讲人将长征精神与新时代语境创造性结合,强调这部“用鲜血写就的教科书”所蕴含的信仰之力,正如永不熄灭的火种,为当代青年在民族复兴征程上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坐标,号召大家以“红飘带”精神照亮新时代的赶考之路。整场分享既有理论深度,又饱含情感温度,展现出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

文学院  赵戈

文学院赵戈同学带领大家走进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主讲人援引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剖析了孙少平的精神成长历程。主讲人指出,少平因贫困而深陷身份焦虑,在自卑与自尊的撕扯中经历着“常人”的异化状态——被世俗标准规训,却始终无法安顿自我。然而,真正的转折在于书籍为他打开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而苦难则成为存在的淬炼场,使他在黄土地的褶皱中逐渐确立起独立的人格尊严。最后,赵戈同学以存在主义哲学呼吁当代青年直面生活的荒诞性与有限性,像少平一样,在阅读中拓展精神的疆域,在行动中锻造生命的强度。整场分享既有深刻的哲学思辨,又饱含对普通人精神世界的细腻观照,展现了经典文学跨越时代的启示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昊桐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昊桐同学为我们带来了杜鹏程《保卫延安》的精彩分享,带领我们一同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岁月。主讲人首先点明,《保卫延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史诗之作,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她结合作品特质,详细介绍了书中内容。其一,作品展现出高度的真实性,每一个文字都仿佛带着战士们的汗水与鲜血。其二,书中塑造了一幅壮阔的英雄群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对彭德怀元帅的刻画突破了脸谱化,展现了一位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领路人形象。最后,主讲人升华了分享主题,书中人物“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畏抉择,以及“一切为了人民”的坚定信仰,交织成了一股震撼心灵、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也要心怀家国,为了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

此次读书会,大家在经典著作里体悟民族魂魄的深沉底蕴,在时代佳作中聆听奋进旋律的激昂鼓点,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真诚的交流涤荡人心,如同盛夏清风,拂去浮躁,启迪思考。愿我们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在书海中沉淀智慧,在实践中践行理想,以阅读丰盈生命,以思考照亮未来。未来,秋水读书会将继续陪伴同学们,为大家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助力大家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敞开心扉的同时突破自我,得到心灵的成长与思想的升华。下一次秋水读书会,我们再会!

文章版权归文学院所属

如需引用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