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周维东教授做客我校“侯外庐学术讲座”
2025-11-24    浏览次数:

2025年11月23日下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周维东做客我校“侯外庐学术讲座”四百七十八讲,做了题为《数智时代人文知识的“灵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姜彩燕老师主持,现当代文学教研室高俊林、雷鸣、赵林、李斌、张超等老师以及40余名本硕博学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周维东教授在讲座中围绕数智时代的人文知识生产作了深度学术报告。首先,周教授指出数智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学术界关于知识生产主体的焦虑,而AI是否可以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这一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学术伦理危机,内在则是对当前学术体制、学术生态的反思,即在AI参与人文知识生产的背景下,人类如何突出自身优势、创建相应的学术体制。其次,周教授分析了早期数智技术下的人文知识生产,认为以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为代表的早期数智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知识连接”的能力,它让知识突破物质载体、快速形成序列,让人类知识生产者获得空前的宏观视野,但是也导致了人文知识生产中的“数据崇拜”现象,迷信文献占有的数量,忽略对其内涵的深刻理解。再次,周教授认为GAI成为学术生产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必然的事实,它并不为人类学者的赞同或反对所转移。而学界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人和GAI共存的学术生产体系中,人类学者如何确保其不可取代性?周老师在DeepSeek生成的鲁迅《野草》艺术性的两则学术文本的基础上理解GAI知识生产的逻辑,认为AI在未来将会取代那些不以人类生命为基础、纯粹以知识连接为目标的人文知识生产工作,但是那些基于人类个体生命之上的人文思考,依旧会散发出永恒的光辉。最后,周教授认为GAI出现后对人文知识生产的威胁,与摄影摄像技术出现后对艺术生产的威胁具有可类比性,并以此为基础谈论人文作品的“光韵”。周教授指出在人类和GAI共同参与人文知识生产的时代,知识生产的场景以及人文知识作品的形态都会发生极大的改变,但人类扮演的角色却更加确定,那便是人文知识精神主体的维护者和建构者。

互动点评环节,周维东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深入交流,周教授逐一耐心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引发了师生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