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受邀作主题为《基于文献、文本、审美及思想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西北大学文学院谷鹏飞教授主持,姜彩燕老师、袁少冲老师、赵林老师、尚斌老师、张宇飞老师、李斌老师、张超老师,以及50余名本硕博生齐聚文学院贾平凹研究中心参加本次讲座。

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王本朝教授强调现当代文学研究需回归学科本质,坚持以文献为基础、文本为核心、审美为维度、思想为旨归,在学术化趋势中重塑人文关怀与批判精神。
首先,文献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基石。文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项历史科学的天然支撑,不可或缺。学科规范须以文献为依据,实现研究的历史化。面对诸多文献(如地方档案、手稿等)等碎片化文献,研究者需加以甄别,并进行系统化的提炼,避免“为文献而文献”,并推动文献向问题意识转化。
其次,文本研究是文学学科的立身之本。文本细读是文学研究区别于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关键“杀手锏”,是连接研究者与作品的核心路径,必须回归对文本整体语言、感受力的直接体悟。语言是文学的身体,文本细读需精准把握语言背后的隐喻。
再次,审美是文学的本体价值所在。五四以来,“美”成为文学现代性的核心,美学与现代文学彼此内在融合。然而,当前关于现代性、后现代性等议题的讨论,往往解构了文学中“美”的维度,遮蔽了其审美本质。王教授强调,审美作为现代中国的话语建构之一,必须重新获得重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除历史化路径外,还应引入审美视角,重构美学维度,重视文学的情感哲学与形式创造性。
最后,思想史视野是激活文学深层力量的途径。中国现代文学孕育于新文化运动,思想性是其内在基因。因其既承传统源流,又纳西方思潮,现代文学中所蕴含的思想极为丰富与独特。从思想史角度审视现代文学,能够拓展新的研究视域。思想史研究是理解现代文学生命力的关键,应聚焦文学如何建构与探讨个人、阶级、进步等概念,这些皆构成现代中国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互动环节,王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精彩的交流,王教授逐一耐心解答,现场氛围热烈,充满浓厚的学术气息。王本朝教授的讲座主旨鲜明,议题宏大,不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关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更采取跨学科的视野,为重新认识现代中国的文学与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