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四平教授做客我院“锦熙讲堂”,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世界文学视域中的北岛”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姜彩燕老师主持,高俊林老师、赵林老师、尚斌老师、张超老师以及30余名博硕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杨四平教授首先介绍了大卫·达罗姆什、杜威·佛克马对“世界文学”经典的理论主张。他们都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本质化、僵硬化和帝国化的世界文学格局,主张世界文学经典具有普世性和相对性,即超民族性、流通性、疆域性、翻译性、多样性、多元性、经典性。在此意义上开启对北岛的透视视域。
如何认识作为“全球漂泊者”的北岛?杨四平教授介绍了国内外几类评价,国外汉学家对此评价较为客观,如宇文所安,他反对中国诗歌的“滥情”,主张“世界诗歌”要有“可译的公共意象”与修饰过的“本土色彩”以及适度的政治抗议。他认为北岛正是借助这种“世界诗歌”策略获得了国际认同,而反过来这种国际认同又巩固了他在中国的地位。但海外漂泊者北岛重新认知、重新写作的调适过程,令大多数国内外的读者、批评家很不适应,他们对在海外漂泊的北岛很有意见。其中《十作家批判书》(1990)、《十诗人批判书》(2001)都有针对北岛的批判。杨四平教授则认为,北岛之漂泊,是“外在漂泊、内在漂泊、本体论漂泊”三位一体的,在漂泊中可以使他把握自己;与他国内时期的象征主义、意象派创作倾向不同,漂泊者北岛的写作风格越来越趋向超现实主义。
杨四平教授认为,北岛海外诗歌存在六种读法。文化上,漂泊的北岛感受到母语的悬浮状态,既要把它读成中国的,也要把它读成世界的。思想上,顾彬《预言家的终结——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中国诗》认为漂泊在外的诗人的写作中已“去掉中国性和政治性”,杨四平教授则认为,北岛海外诗歌里大量使用“祖国”“故乡”“乡音”“母语”“怀乡”“乡愁”等词。他身上的中国性不是淡化了,而是更强烈、更隐秘了。政治性读法,以柯雷《当代中国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为表,是西方汉学家更多采用的态度,只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听到“政治”的声音,而把“诗”的荣光留给西方经典文本。系谱性读法,是从诗人的写作资源,写作格局,写作变化等方面系统勾勒诗人创作来龙去脉的图谱。西方两种意见:一是如顾彬、柯雷等,认为北岛海外写作与在国内写作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一是如宇文所安、欧文、韩南、奚密、李欧梵等,认为北岛去国前后诗歌写作变化很大。修辞性读法,是对北岛海外诗歌展开“内部研究”和“文本细读”,如,金丝燕《细读的悖论——诗书写的不可能与自由》。综合性读法,是将文化性读法、思想性读法、政治性读法、系谱性读法、修辞性读法综合运用在一起的复合型读法,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进入和呈现北岛诗歌的丰富世界。最后谈到北岛《失败之书》时,杨四平教授用史蒂文斯的话“别对我们谈论诗的伟大,/谈论在地下缕缕飘动的火把”来表达对北岛以及中国诗歌的期望。

讲座交流环节,师生与杨四平教授就诗的“经典化”、朦胧诗的污名、“九叶派”是否对朦胧诗产生了影响、北岛与穆旦对古典的不同态度、奥斯维辛之后写诗、中国现代诗歌的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自由的交流探讨。最后聊到“诗疗”这种新的现象,再度引发大家的兴趣与热情。最后主持人姜彩燕教授对讲座做了精彩点评,高度评价了杨四平教授从世界文学、经典化、海外汉学家的他者眼光等视域对北岛海外诗歌的研究,于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新诗)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