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汪国胜教授做客我校“侯外庐学术讲座”
2025-11-17    浏览次数:

11月15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汪国胜教授受邀作主题为《研究生研究素质的培养》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西北大学文学院刘永华老师主持,高峰老师、张亚蓉老师、叶祖贵老师,以及30余名本硕博生齐聚文学院第一会议室聆听本次讲座。

汪国胜教授以介绍导师邢福义先生在研究生培养上的一些理念和做法作引入,并结合自身体验指出研究生的基本内涵是“研究”。他认为对于研究生的指导,应在“三力”——观察力、创新力和表达力的培养上下功夫。

首先是观察力。汪国胜教授指出要通过细致观察,发现语言事实中的规律。他列举多个实例进行说明:从《木兰诗》中“十年”与“十二年”的汉语数词灵活使用、“谢谢收听”与“谢谢聆听”的语用差异,到毛泽东文章中“福利人民”的名词活用、饺子馆以吉祥话“无忧无虑”化解“捞不到饺子”的语用设计;从“即使……但(是)”的实际语用案例反驳传统教材定论,到“最……之一”的规范争议需结合客观事实动态考察,启发大家要“学会左顾右盼、体味语用奥秘、客观判定正误”。

其次是创新力。汪国胜教授强调,学术研究需兼具独立意识与创新追求。他将其拆解为三个关键路径:一是“厚书读薄,薄书读厚”,通过反复研读重要著作、概括核心要义再拓展个人心得,实现知识的吸收与再创造;二是“小题大作,由此及彼”,选题要有用且可控,需“题小而涵量大”。他以邢先生对“起去”一词的研究为例,征引杨振宁先生《我的治学经历与体会》中关于选题的经验心得,鼓励大家穷尽式发掘小问题的深层价值;三是“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强调悟性是创新的关键,反对“崇洋跟风”,倡导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语言学,形成自己的学术流派。

最后是表达力。汪国胜教授认为论文写作需达到“文脉清晰、文辞精练、文风质朴”三大标准。他以邢先生《论定名结构充当分句》为例,说明文章写作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引用赵元任“说有易,说无难”、丁声树“避免重复劳动”的观点,强调结论需可靠、立论需谨慎。他还指出研究成果应服务语言教学、语言生活等实际需求,真正发挥学术价值。

讲座结束之际,汪国胜教授作总结。他将“三力”培养与“三关”相对应,强调研究生应把握好学术道路上的选题关、研究关、表达关,良好的研究素质将会让研究生受益终身。最后,汪国胜以邢福义先生的三句话作结。他指出,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一是要有“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务实;二是要有“年年岁岁,春夏秋冬”的毅力;三是要有“人品第一,学问第二”的德才。

在互动环节中,汪国胜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深入交流,汪教授逐一耐心解答,现场氛围热烈。汪国胜教授的讲座案例鲜活,语言幽默风趣,不仅明晰了研究生研究素质的培养方向,更传授了具体的学术方法,对广大师生今后的科研与学习极具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