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汤拥华教授做客我校,以“赛博审判、微短剧与诗性正义”为题展开探讨。讲座由姜彩燕老师主持,雷鸣老师、高俊林老师、袁少冲老师、赵林老师、李斌老师、薛凌老师到场聆听,60余名本硕博学生齐聚文学院第一会议室,共享学术盛宴。

汤拥华教授以韩剧《恶魔法官》及“班主任在班级群发飙后被停职”事件为例,剖析赛博时代集体审判现象,指出后真相语境下,公众易受立场驱动,多数声音常被简单等同于“真相”。通过分析微短剧《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2》为例,汤教授阐释其通过快节奏、强反转和稳定人设提供“情绪价值”,以快意恩仇、优越感和游戏体验使观众获得心理满足。
汤教授进一步剖析微短剧中情绪价值、真相与权力的关系。他指出,微短剧以情绪满足为核心,真相成为服务情感的工具,通过延宕与反转强化戏剧张力。剧中真相需借主人公权力登顶才获权威,形成“最高权力即最终真相”的叙事逻辑。微短剧本质属道德剧,融合道德训诫与感官刺激,多在公共场合设置冲突,剧中看客成为观众的镜像,暗示“人多即正确”的心理预设。以“北京地铁男子粗暴对待创业扫码女生”的事件为例,他指出网络舆论常缺乏事实基础、陷入情绪对抗,引发对真相与正义关系的反思。

援引莱昂内尔·特里林提出的“道德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想象”,汤教授指出文学应超越既定道德框架,藉由道德想象力发掘人类行为的复杂与善意。玛莎·努斯鲍姆在此基础上提出“小说的正义”,强调文学培养公众公正评判能力的重要性,其核心在于以包容性“畅想”理解每一个体,避免正义陷于盲目。然而,微短剧多倚重情绪宣泄,缺乏文学中的哲思与共情,但这并不意味文学天然更具道德优越性。理查德·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理论,强调人类共有的脆弱性,打破精英与大众的对立,提示我们“他们”与“我们”实具相通的情感与幻想。汤教授提出,在说教盛行又普遍反感说教的当下,文学欲重塑道德价值,须立足开放、多元、去权力化的想象空间,通过创造“有痛感的表达”实现语言更新与伦理感知的深化。
汤拥华教授最后阐述了“有痛感的言说”。他结合“班主任在班级群发飙后被停职”事件,指出在喧哗的舆论场中,那些理解普通人脆弱、秉持共情并尊重真实人际交往的理性声音,正是一种“有痛感的言说”。这既是文学的起点,也可能构成正义的起点。他总结,正义始于在“我们”之中发现“他们”,在“他们”之中认出“我们”。当我们意识到无法简单通过指责划清界限,甚至自己也可能随时成为“他们”时,正义才有了真正的可能。在看似人人皆可审判的赛博时代,我们与正义的距离既远又近。
讲座反响热烈,引发师生广泛共鸣。互动环节中,汤拥华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深入交流。姜彩燕老师在点评中表示,该讲座通过分析微短剧深刻揭示当代情感结构,增强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自信,展现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