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陈建华教授莅临我校,出席“侯外庐学术讲座”第451讲,为我校师生呈上了一场题为“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的中国视角”的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我校雷武锋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陈建华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从求学到治学的思想历程,以及最终选定俄罗斯文学作为其深耕领域的心路。他指出,国内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已硕果累累,例如,王志耕的“俄国文学批评通史编撰”项目以及凌建候的“俄罗斯诗学学派研究:建立完整的俄罗斯诗学研究体系”项目,都体现了在宏观视角下突出“中国特色”的重要性,以推动我国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陈教授进一步指出,当前学界在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的角度上,已经经历了从重要史实的发现与整理,到期刊研究,再到跨学科研究的转变。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基于数字分析的新型研究方法正在成为学界研究的新趋势。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学术研究的多元化,也体现了学界在研究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随后,陈教授以俄罗斯文学为基点,深入剖析了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方法论。他强调,学术史研究应始终“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从我出发,以我为主”,通过历时和共时的双向梳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目前已出版的相关著作,如陈众议的《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叶隽的《歌德学术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总体来看,学术史研究需具备世界眼光,深入剖析研究对象的学术制度、文化背景与时代语境,同时精准把握研究对象本身。中国学者应依托“通论学术”的传统与现代理论资源,凸显“异者意识”,即始终强调“中国他者的观照意义”。

讲座结束后,外国文学教研室的张碧老师与陈教授就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对谈。张老师指出,陈教授的报告为我们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方法论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陈建华教授的分享视野宏阔,见解深刻,不仅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丰富的学术启迪,更激发了大家对学术研究的真挚热情。现场学生就论文的“选题”困惑与陈教授进行了交流。陈教授认为,青年学者在研究起步阶段,若涉及经典研究对象,需综合自身对当前学术研究现状的掌握能力与研究兴趣来精准把握。同时,他鼓励青年学者保持学术热情,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拓展研究视野,以期在学术道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