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全国《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高端论坛在我院举办
2024-06-04    浏览次数:

    2024年5月25日,由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指导、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高端论坛”在西北大学文学院顺利举行,来自全国40余所院校的近70位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分专家前沿报告、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大学语文示范课教学展示三大板块,围绕高等学校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创新、一流课程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术提升,以及人工智能背景下文学知识系统更新和教学改革等主题,展开了研讨。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程华平教授,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然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赵建军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秘书长、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晓辉教授主持。

    程华平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成立以来40多年的发展历史,肯定了大学语文教师对课程和教学发展的贡献,正是由于广大教师将大学语文当作一项事业,才促进了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持续良性发展。

    陈然兴副院长代表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谷鹏飞教授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和老师们的到来,并介绍了西北大学文学院历经百年的悠久历史,学院的著名学者、知名校友,学科建设情况,以及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的概况及近年来的发展。

231C7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赵建军在致辞中感谢各位专家和老师的参会,感谢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指导,以及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和西北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并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

    上午会议由程华平教授主持。会议第一部分是专家报告,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叶继元以《学术规范与学术期刊》为题,讲解了学术规范等概念的界定、学术研究基本规范概述、学术期刊及其评价三方面内容。叶教授简述了中国期刊起步和发展的历史,厘清了学术规范的概念,指出学术规范的内容,不只包括引文规范等技术规范,还包括制度规范,其中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关键。学术规范的目的在于开展学术交流、增进学术积累、加强学术创新,强调学术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学术积累就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关于学术期刊的评价,叶教授首先讲解了高质量期刊、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的异同,介绍了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六大要素和三个维度;指出期刊评价要和期刊的功能相联系,要围绕功能设计评价指标,这样才会对期刊有正面导引作用;学术研究是复杂的,对学术研究的评价也是复杂的,切忌简单化。

    第二部分会议研讨分为两场,第一场由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秘书长、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晓辉教授,作题为《大学语文与创意写作》的报告。陈教授介绍了西北大学文学院将大学语文与创意写作教学结合的总体思路、教学理念和学科性质,介绍了中国化创意写作的学科版图,创意写作的三种交叉融合方式和创意写作教学的具体方案。陈教授指出,大学语文兼顾审美性、实用性与服务性的教学要求,与创意写作的审美性、生产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高度契合的,能够贯通思维训练、创意阅读、创意写作和创意表达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全语文”“大语文”的教育教学观;大学语文与创意写作的结合,将会变成突破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瓶颈的突破口。

    上午会议研讨的第二场,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倪春军副教授,介绍了“大学语文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情况。倪老师首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大学语文”的课程历史、课程设置、课程理念和教学策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审美的体验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自信这三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接着,倪老师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的资源建设情况和多样的评价方式,以及教材的建设情况,由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最早于198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21年获得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最后,倪老师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未来建设设想。

    上午的示范课展示,由上海戏剧学院黄意明教授,带来了一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课:“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儒释道哲理”。黄教授首先提出,诗歌具有抒情和说理两个方面,说理的诗歌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道风景线。接着,黄教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春日》《饮酒》《念奴娇·过洞庭》等经典诗歌中蕴含的儒家哲理、道家哲理及佛教(禅宗)哲理,认为阅读古诗词,要“情”“理”兼顾,打开思路,多角度理解,才能让诗歌触及心灵。

    下午会议的第一部分专家报告,由陈然兴副院长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文学知识系统的创新》为题,介绍了国内第一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天命使徒》的创作过程,采用“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方式完成,整部小说超过100万字,这项成果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创作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王峰教授介绍,智能小说不是全部智能完成的,其生成的基本方式,应是人类(写手/用户)给出大致框架,大模型生成内容,生成后再进行后期润色。智能小说的运用前景广阔,团队将继续打造一个可供公众使用的长篇小说创作平台。关于生成式AI对文学的影响,王峰教授认为,技术会塑造新的文学形式,也会塑造新的文学习惯。计算性的知识会和文学知识并存,形成互补;未来不是AI取代人类,是懂AI、能和AI合作的人,取代不使用AI的人。

    下午的第二部分会议研讨,第一场研讨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基础部副主任,校语委副主任陈梅副教授,作了题为《新质教学力视角下大学语文的课程生态与发展趋势》的报告。面对当前大学语文课程设置边缘化、没有统一的课标等种种困境,陈老师提出了“新质教学力”的应对方式。与传统教学力相比,新质教学力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采用“人文讲堂 + 实训探究”双主体的教学模式,紧扣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模块,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需求设计了中华诵、成人礼、诗词汇等项目模块,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实训用学、云端导学、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智能技术的手段,可以有效帮助其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老师团队在人文语文课上的创新,激发出学生的无限创意,使大学语文课程焕发出新的魅力。

    第二场研讨,由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孙向华教授,以高职高专院校实践为例,作了题为《大学语文与经典“悦”读》的报告,从教师团队建设、教学推广活动和课程活化探索三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了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语文教研室与文学院、国学教育研究所联合开展的一系列经典“悦”读活动。活动以专业教师为引领,以中华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通过师师共读、师生共读、生生共读、社会爱好者共读等方式,由在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同时,“悦”读经典在课程活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如跟着孔子游列国,跟着《诗经》去旅行,等等,这些活动把经典读在大地上,让大学语文课程走起来、活起来,培育了学生的文化情怀。

    下午会议的示范课展示,由西北大学文学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刘炜评教授主持,西北大学文学院成明明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内容丰富的《醉翁亭记》诗歌赏析课。成教授通过对比文中“太守”和“醉翁”一实一虚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哪个才是真实的作者形象;同时援引大量的古典诗词,探讨此文在“与民同乐”之外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及其现代启示,分析了作品的多维性和复杂性,突出了文章对作者内心复杂情感的映照。

    会议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芸简数智教材云平台介绍。当前,在国家战略、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新技术赋能的推动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是教材发展的必由之路。芸简数智教材云平台采用1个门户网站+3个平台的模式(学习平台、教学平台、编辑平台),具有全景内容呈现、智能交互学习、多维学习场景、学情数据反哺等功能,拥有同纸质图书同样的正规出版流程,具备对内容的政治性、科学性等方面的保障,有正式出版物号,可申报各类规划教材、教材奖。同时,出版社的数智教材启航计划,将和各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单位一起,立项一批课题,开发一批实验性、示范性数智教材,遴选一批数智教材研究和实践基地,以期推动数智教材的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希望能和各院校师生一起,见证、参与数智教材建设新征程的启航!

    本次会议为全国大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专家们围绕大学语文课程与建设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各具特色的精彩报告,参会老师们纷纷表示,本次会议干货满满,收获颇丰,期待下一次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