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贾平凹《河山传》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
2024-01-08    浏览次数:

1月6日,贾平凹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河山传》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省内外专家40余人参加。会议由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北大学贾平凹研究中心、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开幕式上,西北大学校党委副书记赵作纽致辞,他首先回顾了西北大学悠远的文学创作与研究传统,认为此次研讨,既能够充分发掘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新质,又能够深化新时代文学的研究;既能够推动西北大学文学院学科建设,又能够深入理解如何以文学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接着,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杨钊讲话,他指出《河山传》讲述了中国变革时代的故事,并从文艺评论的角度鼓励文学工作者紧跟陕西文学创作的前沿。开幕式最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讲话,他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认为《河山传》充分展现了贾平凹把握时代的敏锐力、塑造人物的创新能力、传奇性与戏剧性的想象力与文学创作的不断自我革新能力。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谷鹏飞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西北大学文学院周燕芬教授主持研讨会第一场发言。山东大学丛新强教授围绕《河山传》的“史料”色彩指出,小说塑造了人与时代、人与权力、人与城市等三种相互缠绕的关系,在社会世情的多种书写中表现了纷繁的社会现象,寄寓了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征老师从城乡关系切入《河山传》,认为小说在文本形式与内容上都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其在新奇的城乡故事的外衣下蕴含着正传之味。西北大学杨乐生教授认为,《河山传》保持了《废都》以来的“生活流”底色,也始终关注着个体的命运与人的价值。西北大学段建军教授关注《河山传》体现出的小说精神,认为作者在说者与听者的对话中引导读者进入小说的时空系统,借洗河的视角见证人世的千姿百态。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国平从文学榜单中捕捉《河山传》的现象学意义,强调读者对《河山传》的关注实际是留恋启蒙文学的传统、幻想现实主义的批判传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韩鲁华教授从贾平凹当下的创作状态、新乡土叙事、中国式文学叙事现代建构三个方面,认为贾平凹的写作进入到一种自在、自然和自如的状态。西安工业大学冯希哲教授认为,《河山传》充满了荒诞性,小说在纯属意外的转换中揭示命运偶然性,也以整体隐喻的方式为其文学创作进行了解构式的总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韩蕊教授将《河山传》看作贾平凹的突围之作,认为作者在“花房子”为中心的空间叙事与城乡的穿插叙事中,表达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思考。

西北大学文学院姜彩燕教授主持研讨会第二场发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张艳茜研究员将《河山传》中的“洗河”与《人生》中的“高加林”并置,认为《河山传》既关注了改革开放时代的农村青年现状,也提出文学如何书写乡村青年进城的命题。西北大学周燕芬教授指出,小说塑造了新的农民人物形象,在清晰的脉络和情节中还原了生活史和风俗史,并在大量的写实中注入生活的智慧和趣味。西北大学王鹏程教授指出,《河山传》以具象化书写暗合时代情绪,同时代现状达成共鸣。西安外国语大学王昱娟副教授将《河山传》作为“青春文本”解读,认为贾平凹不仅诠释了改革之时小人物的状态,也是对当代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揭示。西北大学赵林副教授认为该小说具有时代意识的关注、知识分子的机敏和活力、新的复合型人物形象的创作、城乡对视四个方面的特点。西北大学李斌老师将《河山传》与明清以来的世情小说相较,小说人物的名字、“花房子”等都展现了贾平凹对世情小说的借用,从各色人物的发家史中也可发现贾平凹对社会史的把握。西北大学王晋华老师从《河山传》中的“蚂蚁”意象解读入手,指出小说隐含着人在宿命感下感受到的茫然与虚无的思考,同时也指出小说语言方面的限度。西北大学博士生李冠华从洗河的人生历程出发,认为贾平凹在传奇叙事中讲述了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故事,在强烈的反讽意味中暗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艰辛。

西北大学文学院雷鸣教授主持研讨会第三场发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高露洋老师从世情传统和改革开放史的地方性书写切入,解读《河山传》隐含了小说的现实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聂章军从时代的假象、表象、真相与后真相探讨《河山传》中的谣言书写、时代现状书写、个体命运书写和历史书写。运城学院吉媛圆老师认为《河山传》不仅是借小人物洞悉大世界,更是贾平凹关于城乡问题的持续思考。西安财经大学杨晨洁老师从传奇式的写法解读贾平凹对农民的想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朱文久老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赵艺阳,西北大学博士生潘西方、张欣、李琪玲、路瑶,西北大学硕士生郝璐、费昊、曹宇星等,分别从世情传统、改革叙事、传奇叙事、城乡关系、农民工形象、小说文体、青年成长、返乡、拟话本传统等角度展开充分讨论。

研讨会发言环节结束后,西北大学文学院雷鸣教授作学术总结。他总结了本次研讨会的四个特点,一是第一时间发现与阐释了作品的文学价值。这是文学批评最根本的任务,入会专家结合各自阅读体验,多角度、立体阐释了《河山传》的丰盈意蕴向度与艺术向度。二是彰显了个体的审美温度。入会专家对作品保持了阅读耐心,读得很精细、很专业。解读的角度,都彰显批评者的强烈的主体意识与生命体验。三是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民主化。入会专家的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色彩,有的观点甚至全然的张力状态,这充分体现了文学批评民主化的特征。四是凸显了正确的批评伦理。入会专家注重从审美批评与文化分析中阐释作品,而非其他的道德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