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浩学术文集》第一辑三种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推出,此套文集包括《唐诗的文本阐释》《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以及《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第三版)。
李浩,陕西靖边人,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等。著有《唐诗的文本阐释》《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摩石录》等学术类著述,另有《怅望古今》《行水看云》《课比天大》《野生涯》等随笔类作品。此套文集为李浩教授在唐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著述,学术扎实,章法严谨,视野开阔,底蕴深厚,可以从各方面了解唐诗和唐代艺术之美。
一、《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内容简介:本书初版曾被认为是“迄今第一篇从家族文化角度研究关中地域文学的力作”(卞孝萱语)。作者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运用“地域—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关中地域文学进行探讨,对与文学发展具有关联性的关中地域文化和关中士族的历史事实进行整理,对本地域文学的发生机制重新诠释,在此基础上为唐代关中文学进行定位。作者标举关中文化精神、关中文学士族、关中文学群体等范畴。对牛李党争、唐代关中士族教育、苏绰文体改革、窦叔向家族贯望、《皇唐玉牒》编撰者、李白世系中的谱牒与属籍、柳宗元的婚配与子女等问题亦提出独到的解释。
本书出版后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荣誉。本次新版,作者据近20多年来新出文献和国内外地域文学与士族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对原书进行了新的订正,代表作者对此论题的最新见解。
目 录
序一卞孝萱 1
序二霍松林 5
导言1
第一章关中地域与文化精神11
一、本书所用“关中”概念的界定12
二、以往研究成果的评述与定位17
三、关中文化精神的历史走向20
四、关中文化精神的理论诠释27
第二章关中方土风气与文学趣味38
一、雄深雅健39
二、系水土之风气45
三、人文化成51
四、五方杂错54
五、高上气力60
第三章唐代社会背景下的关中士族67
一、唐代士族研究刍议68
二、“关中郡姓”论题之辨析74
三、释“城南韦杜,去天尺五”82
四、敦煌文献所见关中姓望史料钩沉89
第四章唐代关中文学士族的崛兴101
一、关中文学世家的形成101
二、唐代关中文学的兴盛113
三、从比较的视域看关中文学世家118
第五章唐代关中文学群体的构成130
一、关中本土作家群131
二、河东着姓加盟关中文坛者138
三、胡姓士族加盟关中文坛者143
四、江南士人播迁关中者148
五、山东士人播迁关中者150
第六章唐代关中士族与教育153
一、官学的衰微与私学的发展153
二、家族教育的兴盛161
三、文学教育的强调170
第七章从士族郡望看牛李党争的分野179
一、本章统计所据文献说明180
二、李党成员郡望统计186
三、牛党成员郡望统计190
四、统计结果的分析194
第八章苏绰文体改革新说200
一、大统改制与文化精神的整合201
二、托古情结与文化寻根205
三、《大诰》与公文体改革210
四、《大诰》与魏周文学新诂214
五、关中地域与南北文风的统一趋势220
第九章柳宗元古文思想与关中学术资源226
一、师资传承227
二、明章大中234
三、超越章句238
四、辅时及物241
五、游历考察245
第十章窦叔向家族贯望新证251
一、窦氏的郡望252
二、窦氏的房支260
三、窦氏的迁徙267
附编一《皇唐玉牒》编撰者之重新检讨272
附编二范碑所述李白世系的谱牒学问题282
附编三柳宗元婚配与子女考298
附编四“五窦”生卒年新考310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316
陕版后记344
初版后记346
第二版后记349
第三版后记351
二、《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的构成、流动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全书分三编:上编为总论,下编为分论,附编为个案研究。作者提出“唐代三大地域”与“唐代文学士族”的概念,并将文学士族这一特殊的文人群体置于地域文化背景上,运用“地域—家族”的研究策略,对文学士族发荣滋长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做互动分析。对与文学士族相关的贤能标准、陈寅恪士族理论、诗赋取士、士族教育、士族婚姻与信仰、士族迁徙及归葬等问题亦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纵深开拓。本次新版,作者广泛吸收了学术界新成果,对原版进行了修订。
目 录
序一章培恒 1
序二王水照 4
绪论1
一、本书所拟讨论问题的设定3
二、学术史的简单回顾11
三、基本理论与方法21
四、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25
上编 总论
第一章唐代三大地域与三大文化中心31
一、三大地域概念的提出33
二、三大地域的区域文化特色40
三、三大文化区域与文化网络53
四、统一帝国中的地域差异与文化差异56
第二章唐代三大地域的文学风貌61
一、文学的地域特色62
二、文体的地域差别72
三、文人的地域分布74
四、关于三大地域文学独特性的重新思考79
第三章唐代文学士族的演生84
一、“文学士族”的界定84
二、唐代文献中的所谓“清流”87
三、衣冠及衣冠户99
四、四姓、五姓、七姓与郡姓102
第四章唐代文学士族的地域构成109
一、关中士族群体110
二、胡姓士族群体121
三、山东士族群体127
四、江南士族群体134
五、三大地域文学群体的比较141
第五章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147
一、科举仕进所形成的流动149
二、战争所造成的移民156
三、贬谪与宦游所形成的迁徙164
四、士族迁移对学术文化的影响166
第六章唐代文学士族与贤能标准176
一、唐人对贤能标准的争论与分歧177
二、贤能标准的变迁194
三、贤能标准的得失与评价199
下编 分论
第七章《隋书》中的文化地理观211
一、从《隋书·文学传》序谈起211
二、《隋书·儒林传》中的学术地域观216
三、《隋书·地理志》中的地域文化思想222
第八章陈寅恪士族理论的被误读230
一、陈氏士族理论的主要内容231
二、学术界有关士族研究的趋向234
三、有意的误读与无意的扭曲236
第九章从“关中本位政策”到“科举制”240
一、从“文武合一”到“文武分途”243
二、从“文武分途”到“文学取士”245
第十章“诗赋取士”说平议250
一、“诗赋取士”说法的由来251
二、唐人对“诗赋取士”的批评254
三、“诗赋取士”的重新评价258
第十一章寡母教孤:对唐代士族教育的一个突出现象的考察与分析269
一、有关寡母教孤的资料269
二、寡母及孤子之族姓考察272
三、寡母教孤的教育学分析277
四、寡母教孤的心理学分析279
附编 个案研究
附论一墓志所见唐代裴氏婚姻关系285
一、与皇室通婚286
二、与关中士族通婚289
三、与山东士族通婚293
四、与代北胡姓通婚296
五、与江南士族通婚299
六、与其他家族通婚301
附论二从墓志看唐代河东裴氏的迁徙302
一、有关河东裴氏丧葬及迁徙的史料303
二、裴氏归葬及迁徙地的统计312
三、统计结果的分析317
附论三裴氏与佛教信仰324
一、裴氏家族成员对佛教的弘阐325
二、裴氏家族女性对佛教的修持328
附论四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333
一、材料叙说333
二、《唐两京城坊考》等文献所记杜氏在长安城中的居所335
三、文献所见杜氏的郊园与别业337
四、杜城郊居的园林史定位338
五、碑志所见杜氏迁居地与归葬地341
六、从着房支考察杜氏的归葬地346
附论五韦应物家族墓志补论351
一、韦应物家族的婚姻关系352
二、韦应物的归葬问题354
三、墓志与史传不一的疑点357
主要参考文献360
陕版后记391
初版后记393
三、《唐诗的文本阐释》
内容简介:本书酌采现代诠释学与中国古典阐释学的理论方法,侧重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唐诗艺术美进行现代诠释,分别从境界呈示、宇宙意识、模糊思维、空白艺术、情感体验、自然书写、语言技巧诸端对唐诗文本进行细读。作者以“第一性原理”为圭臬,强调原典优先,故虽移形换步,但念兹在兹的仍是唐诗文本。本书初版于三十多年前,在推广经典阅读、建构经典阐释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有助于引导读者步入唐诗艺术美之堂奥。
本书原版曾先后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5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素质教育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12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2012年)等荣誉。本书曾名《唐诗的美学阐释》,新版据实改为《唐诗的文本阐释》。新版同时广泛吸纳了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的新成果,对相关内容也做了较多的修改订正。
目 录
序一董乃斌 1
序二廖美玉 5
绪言1
一章唐诗的境界呈示17
一、象外之象19
二、现量情景33
三、妙造自然39
第二章唐诗的宇宙意识44
一、逝者如斯夫44
二、拟太虚之体59
三、变形与转换73
第三章唐诗的模糊思维83
一、诗无达诂84
二、恍兮惚兮88
三、开凿浑沌98
第四章唐诗的空白艺术120
一、大音希声122
二、飞笔留白131
三、空故纳万境139
第五章唐诗的情感体验146
一、神奇的内宇宙148
二、魏阙与山林156
三、抒情方式164
第六章唐诗的自然书写178
一、极视听之娱180
二、是中有深趣矣187
三、取神于陶谢之间194
第七章唐诗的语言技巧204
一、超越语法207
二、词汇张力场219
三、远程交易223
四、声律谐美233
第八章唐诗阐释分论240
一、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自然特征240
二、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比较264
三、李白诗文中的鸟类意象281
四、李白作品中的“梦”296
五、李贺诗中的“辞”与“理”308
结语326
附编
唐诗阐释举隅333
“破颜花”正诂333
“稻米流脂粟米白”考索339
劝酒新招342
国难时的体面与排场344
“点化”与“精彩数倍”347
谜问350
物候的炎凉353
月随人行的审美355
贵少们的生活356
入蕃和亲的公主358
啸傲359
赠剑与赠心361
“借问”中情网遂凭虚而下363
颂圣的模版365
幽处与隐心367
终南山的散点透视369
从空寂设色372
同题竞技373
在钟声中找寻禅376
主要参考文献379
陕版后记398
初版后记400
第二版后记402
增订版后记405
第五版后记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