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西北大学文学院成功举办首届学术年会
2021-01-18    浏览次数:

115日下午,西北大学文学院首届学术年会在长安校区文学院大会议室举行。本次年会分为教研室年度学术总结汇报和学术报告两个环节。常江副校长、中国文化中心执行主任李浩教授、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刘卫平教授、学科处汪涛处长、教务处倪小勇副处长等加了会议。文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暨全体教工90余人参加了年会。

本次年会的年度学术总结汇报环节由文学院院长谷鹏飞教授主持。文艺学、语言学、古典文献学等教研室和汉唐文学研究院共十一个学科单位分别向大会汇报了2020年度的科研和学术工作,并对2021年的学术研究进行了规划和展望。学术报告环节分为两场举行,李浩等十一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作专题学术报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第一场学术报告会由杨遇青副院长主持,共发表论文五篇。李浩教授从汉文与粟特文双语《大唐故安优婆姨塔铭》的研究说起,对20世纪以来的新文献的发现与新方法的引入加以梳理,提出了学术原创的原则和标准,并对文学学科发展提出了建议。李芳民教授对柳宗元自撰家族墓碑文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精细化的研究,勾画出柳氏家族的图谱,分析了其家族文化印记的累积过程与文化意义。郝润华教授介绍了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基本情况,对日本天理图书馆藏的汉籍的流传、类型、存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阐述了编目和整理的学术价值。刘永华教授通过关中与河洛方言的对比,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对中国官话的语法逻辑和语言特征进行了明晰而深入的阐发。陈敬玺副教授结合其在英国及泰国的多年汉语教学经验,根据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和数据分析,总结和梳理了高校商务汉语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类型,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二场学术报告会由陈然兴副院长主持共发表论文六篇。张碧副教授从象征、符号与信号的区分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发展的历史,以此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话语演变的内在逻辑。李立副教授通过对马克思不同时期著作的文本考察,从力和空间两个方面解释了马克思“基础-上层建筑”隐喻作为“活的隐喻”的认知价值。李有军副教授梳理总结民国时期易俗社与社外文人知识分子交往的情况,探讨了知识分子影响易俗社社团文化的方式及其重要性。巩杰副教授从电影地理学视角出发,探讨了当代电影不同阶段对“北方”空间意象塑造的演变及原因。雷鸣教授分享了自己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长篇小说与文学市场互动关系研究”的最终成果,阐述了当代长篇小说生产与市场之间的多重关系及其内在复杂性。关峰副教授从非虚构写作的角度对周作人小说《初恋》进行了文本细读,深入阐述了周作人“新生活”观念的内涵和重要性。

   常江副校长与部分相关处室的领导认真听取了各教研室的工作汇报。汇报结束后,常江副校长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会议成果:一是点赞。他认为本次年会采用工作汇报和学术报告相结合,在形式上创新,在内容上务实,既展示了成果,又不回避问题,提出了发展的方向和建议,值得点赞;二是感谢。在今年疫情严重的局面下,学院同仁克服困难,倾尽全力,在项目申报、论文发表和学术交流诸多方面都硕果累累、收获满满。三是期许。在财务紧缩的情况下,文学院的教师保持了高远的学术追求和精细化的工作作风,因此,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相信文学院能够再接再厉,奋发有为,产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成果,为党的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年会对学院2020年度的科研成绩和经验进行了细致的梳理。2020年,文学院共获批各类项目3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1项,一般项目、西部项目4项,国家部委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0项;在核心以上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7篇,其中权威论文7篇;出版专著17种;获得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学术行业奖4项;学科团队初步成型,各项指标稳中有升。2021年,学院将凝聚合力,精细服务,开拓创新,重点突破,努力打造具有西大特色的学科与科研发展新局面。


供稿人:杨遇青、陈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