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诗人、词作家薛保勤去年10月病逝后,我很长一段时间深陷痛失学兄的悲情之中,以至不敢读、不忍听他写的诗和歌。直到今年三月份,朋友的一则微信才将我从这种状态中拽了出来:“保勤英年早逝,出人意料,令人悲痛,好在他留下了优秀的诗篇寄存人间,这是他留给我们的永久纪念。”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对保勤最好的缅怀和纪念,就是真正读懂他精心创作、视为生命的那些瑰丽诗篇。

及至乙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上,听到由保勤作词、赵季平作曲、韩磊演唱的《风从千年来》这首典雅大气、磅礴浑厚的歌曲时。今年6月28日,看到由中国诗歌学会朗诵专业委员会、陕西省朗诵协会等单位在北京举办的“长安诗里思故人”诗歌朗诵会上,保勤的诗歌《李白请我去喝茶》《送你一个长安》被一流的朗诵艺术家吟诵时,尤其是看到将《送你一个长安》作为压轴节目由海茵声情并茂地朗诵时,我被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了。是的,保勤虽然谢世了,但他留在人间、送给世界的优秀诗歌,将会永远地被吟诵传唱。而且随着岁月的沉淀,将会愈发显示出独特的精神价值与艺术魅力。

保勤的诗作和歌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雅正,艺术造诣精深。他的一些诗歌发表在《人民日报》《诗刊》等报刊上,一些歌曲登上中央电视台,被全国性的或陕西省大型活动选为指定曲目。他出版的诗集有记录青葱岁月追忆青春年华的《青春的备忘》,有清脆悦耳而又《沙哑的短笛》,有《独悟天下》的《给灵魂一个天堂》,有豪迈大气的《风从千年来》,有惊天动地的《问天》,更有“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送你一个长安》。

保勤的诗和歌受到了广大读者、听众的喜爱与欢迎,被选入了高等院校的教材。许多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学者对保勤及其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诸如:说他是“长安新古风”的践行者;“行吟诗人、坐唱歌手”;“忠实的西安文化陕西文化的深度书写者”;“深具古典风格、专注陕西元素的创作,跨越诗和歌两界的著名诗人”。认为他的诗歌具有“史的实、诗的意、歌的美”;“具有正大、典雅、庄重之风”“筑就了当代诗词文学的一座高峰。”曾任《诗刊》常务副总编、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著名诗人李小雨认为:“保勤的诗胸怀天下,草木有思想,山水有灵光,明暗有蕴藏,充盈着一种明亮向上的美好大爱,包含着永远的远行和故乡。”陕西诗词学会会长刘炜评教授说,读保勤的诗“能感到作者的一种志气,有一种对千年来诗歌文化的整合意识。诗言志的传统在作品里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他的诗歌具有庄正的风骨,鲜明的意象,浓烈的抒情性,和谐的韵律感。这种诗歌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陈彦、莫伸,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党圣元、李星、仵埂、章永锋等也都对保勤的诗歌予以热情褒赞。

保勤不但能诗,而且能写一鸣惊人的歌词。与保勤有过几度合作的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在他为《问天——薛保勤歌词集》所作的题为《诗与歌之缘——保勤的词》序言中写道:优秀诗歌可读、可诵,有韵律、有节奏、有意境的诗还可以入歌。保勤的诗有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写得大气有深度!许多诗独具特色,直接可以唱。他把诗当作歌来写,把歌用诗来展现;将抽象的思想与主题用浅显的语言、巧妙的修辞、熟悉的意象来表达,寓意清晰且不流俗。我从他一直以来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他发乎于心的艺术冲动和孜孜以求的艺术追求。从《风从千年来》到《敕勒歌》,从《大秦岭》到《又见昆明池》……还有那首被西安人传唱至今的《送你一个长安》,歌中的“一城文化半城神仙”被广为引用,已成为西安的一张文化名片。
近20年间保勤有600多首诗歌问世,其中一百多首是专注于赞颂长安古今文化,展现三秦壮美风采,讴歌中华民族精神的佳作。本文将从保勤这方面的几首代表作品切入,来作一番评论。
首先,要说的是那首被誉为“西安文化名片”的先诗后歌、诗歌俱佳的《送你一个长安》。这首诗作于2009年5月,发表在《人民日报》,共有十节。2011年选为西安世园会会歌时压缩为五节。这是一首成功地将宏大历史叙事、深厚文化底蕴与炽热家国情怀熔于一炉的现代诗歌杰作。这首诗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它用精练的意象和语言,浓缩了西安/长安最核心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以充沛的情感,尤其是自豪感与归属感,引发了西安人、陕西人和一切熟悉中国文化者的强烈共鸣;这首诗完成了一个成功的象征构建,“送你一个长安”,尤其是“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金句,已成为西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这首诗具有公共性和传播性,它主题宏大,情感普适,语言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在公共场合朗诵传播,一经问世便成为城市文化宣传的经典之作。完全可以这样说: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了一座城,更是在定义一种精神,传递一种自信,发出一种邀请。它让古老的“长安”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凝聚人心,彰显文化自信的动人诗篇。它是一份沉甸甸又充满深情的“文化礼物”,成功地让读者在心中刻下了一个气象盛大、底蕴深厚、令人向往的“长安”印记。

如果说《送你一个长安》是用如椽巨笔以大写意的方式描绘西安的总体形象的话,那么,《雁塔夜吟》《曲江写意》《终南问禅》《乐游原随想》《天地长安》《骊山故事》等十几首诗与歌,则是对西安人文自然、古今神韵细致入微的工笔细描,连环展现。尤其是集成之作,沿用“送你一个长安”为题,被称为一幅一望千年的音乐画卷、诗与歌交响的《西安组歌》,更是以大长安亘古长青、内涵丰富的标志性历史文化遗存为载体,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元素,用跃动的音乐语言娓娓道来,敲响晨钟暮鼓,思接千载,意会古今。组歌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将昨天与今天融为一体,将追思与展望融为一体,徐徐展开一幅西安灵动而多彩的壮美画卷,这块土地的悠远悠长,这座古都的精致经典,这方城池的神秘神奇……以及它的博大与时尚,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西安文化名片。

西北大学的李浩、杨乐生、周燕芬、冯鸽等几位教授对薛保勤的诗词创作有着全面深入的研究。李浩认为保勤的作品具有“弘扬陕西文化、长安精神”的特质,大大增加了宣传三秦文化的点击率。冯鸽则直陈薛保勤的诗作和歌词“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美颂精神,带有鲜明的宏大叙事特征和新民族主义者的精神,成为陕西文化名片”“薛保勤也被称为‘文化名片诗人’”。翻阅保勤创作的《这里是陕西》《大秦岭》《关中关中》《守秦川》《青铜,宝鸡的背影》《梦·丝路》《五丈原听风》《又回乡关》《走进延安》《安康》《陕北·歌》《登昭陵感怀》《天爷爷打翻了酒一坛》等作品,乡音乡情回环耳畔,秦风唐韵扑面而来。关中平原的古朴厚重,陕北高原的雄浑壮美,陕南水乡的秀丽温婉,三秦大地独特的精气神,尽显其貌,形象展现。这里选其代表作《大秦岭》作一赏评。

《大秦岭》是保勤歌词创作的又一座高峰,也是当代书写自然、讴歌民族精神的典范之作。它成功地将一座山脉从地理坐标转化为承载着生态命脉、文明基因和民族精魂的巍峨丰碑。这首歌词超越了单纯的地理赞美诗,它以磅礴的气势、深邃的思考和炽热的情感,将秦岭塑造成一个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具有生命意志的精神图腾。《大秦岭》仅96个字,却在有限的篇幅内将秦岭的自然风貌、历史意义、文化内涵等各方面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这首歌词具有宏大壮阔的意境与格局,作品开篇“神州一横划南北,一路奔腾向西东。”以“一横”形象地勾勒出秦岭横亘中国南北的雄伟姿态,展现出其宏大的地理跨度和磅礴气势,让读者仿佛看到秦岭如巨龙般横卧在神州大地上,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这首歌词展现了秦岭乃中华祖脉的历史厚重,“坐拥华夏礼乐地,守望周秦汉唐风。”将秦岭与华夏文明紧密相连,它见证了周秦汉唐等朝代的兴衰更迭,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歌词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让人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这首歌词具有生动的形象,“苍龙巍峨三千里,长卷峥嵘展画屏。”把秦岭比作苍龙,形象地描绘出其雄伟壮观、蜿蜒起伏的形态。又将秦岭比作画屏,展现出其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秦岭的壮美与秀丽。
保勤的另一首作品《风从千年来》是公祭黄帝典礼上必唱的指定歌曲。这本是为黄帝陵写的一首诗,后由赵季平先生谱曲也便成了歌。实际上保勤的很多作品是诗也是歌,往往呈现出“诗意化的歌词”或“歌词的诗意化”的艺术特点。
歌曲《风从千年来》甫一问世就受到了热烈追捧,在网上发出后一个月内点击量就达到了1.2亿,被誉为典雅、庄重、大气、动人心魄,既有“庙堂之音”的高雅,又有“江湖之风”的韵味,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从对黄帝的赞颂,到对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叙述,再到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描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使人们能够逐渐深入地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与《大秦岭》的大写意特点不同,《风从千年来》在意象运用方面十分丰富且极具民族特色:作品中运用了翠柏、根、血脉、魂、守望、云、牵挂、灯、沧桑、风、心印、星、中国结、黄土、精气神等大量具有典型中华“根文化”特征的意象,将炎黄儿女的根脉共情推向高潮。同时,又通过数量词“五千年的”与不同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宏大的历史感和沧桑感,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厚重底蕴。这一作品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对三秦风采的赞颂,而升华到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高度。正像有论者指出的那样:《风从千年来》以黄帝陵为背景,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描绘,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激发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感染力。
上述被誉为薛保勤“陕西文化三部曲”的优秀作品,《送你一个长安》被民间视为当之无愧的西安市市歌,西安市政府多次在对外宣传中引用其诗句,文旅宣传片常以其诗歌为画外音。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期间,《送你一个长安》作为礼物赠予外宾,标志着其已成为国家叙事中的西安符号。《大秦岭》与《风从千年来》经评审,被确定为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宣传歌曲。
多年前我就很少读现代诗了,是保勤的《青春的备忘》等作品又引发了我对新诗的兴趣。我发现,城墙根下、社区、公园,经常有市民和社团举办保勤诗歌的朗读活动。退休并加入合唱团后,我又惊讶地发现,保勤作词的歌曲竟然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和那么广的传唱度,以至央视收视率很高的栏目《经典咏流传》也主动邀请他扩词创作《敕勒歌》。从我对保勤的了解来看,我认为保勤作为一个诗人、一个歌者、一个业余文学创作者,其作品及创作实践的显著特点,可以用以下三个字来高度概括,即“魂”“情”“勤”。

先说“魂”。2011年5月,保勤以《送你一个长安》作书名的诗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付梓前,著名诗人李小雨为该书作序,标题即为“诗情与灵魂的对话”。她十分明确地点出了保勤诗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发自灵魂的吟唱”。现任全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西北大学李浩教授在谈到保勤的《送你一个长安》时写道:“更重要的,我认为保勤的可贵之处还不是诗意的锤炼,而是对一个古老城市文化精神的浓缩与概括。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既古老又年轻,我们用什么来为她“颜额”,或为它题写关键词呢?当地有关部门也曾多次做过努力,但让人拍案叫绝的,或用当下网络语言说最吸引人眼球的表达很少出现,而保勤的‘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表述,却抓住了长安文化的‘魂魄’。”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也认为,保勤的这首诗以神来之笔,将人人心中有但却笔下无的长安精魂凸显出来了,他说:“面对大唐,面对下一个千年后的长安,面对城墙边上的一草一木,长安在我们心里,是如此的确定,如此的鲜明,保勤先生的诗,恰恰就将我们这一点确定、这一点鲜明,清清爽爽地表达了出来,这正是它的妙处。”我则要说,自从有了保勤“送你一个长安,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金句,我们在赞颂长安时,除了可以引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唐人的诗句外,现在则有了更为豪迈独领风骚的当代诗句。应该说,诗魂是贯穿于保勤所有诗歌之中的,正像他的另一首诗中的诗句所表述的那样:把灵魂放到高处,让精神滋润漫漫长路。把灵魂放到高处,和长天对话。把灵魂放到高处,为大地张目。保勤在回答“什么是诗”时说:“只要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吟唱,这种吟唱是真实的、是美的、是动人的,是能够与心灵碰撞并产生共鸣的,就是诗。”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保勤在创作中对长安文化之魂魄,对三秦大地精气神的深度书写与纵情赞颂了。
再说“情”。凡是对保勤熟悉的人,对他都有这样的印象:真情、热情、有激情。读他的诗歌这种感觉就会更强烈。情感是诗歌的核心,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强烈的情感性。情感是诗歌的驱动力,诗人创作诗歌往往是因为内心被某种强烈的情感所触动和驱动。综观保勤书写陕西文化的作品,每一首诗、每一首歌,都是其家国情怀、故园情思、历史情结、文化情缘的深情表达。保勤说:“通过诗歌,我试图记录下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山、对水、对事、对物‘认识’的点滴。”“它们有的是所见所闻的记录,有的是如烟往事的追怀,有的是物是人非的记挂,有的是对社会现象的感触,人生的感悟、山水的感怀、生活的感动,还有的是对人性的感慨……”从这些话中,我们完全可以体悟到,为什么他诗歌中的情感,总是那么真挚、丰富、深沉、强烈,他为什么能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由于他如此善于抒情,从而使他的诗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境由心生,景从情出。山山水水在诗意的光与影中,有着诗人灵魂的温度,情感的升华。无论写人还是写事,咏史还是咏物,总是风声雨声国事家事皆关心情。

三说“勤”。保勤的名字中有个勤字,这与他的母校西北大学“公诚勤朴”校训中的“勤”完全契合,也是他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创作的真实写照。在西大读书期间,他曾疯狂地背诵《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乐此不疲地咀嚼着泰戈尔、普希金、拜伦、莱蒙托夫、海涅、叶赛宁……大三时就在校报上发表了诗歌,并热心地操办全校的诗歌朗诵会,被著名语言学家杨春霖教授赞为“浑金璞玉诗文健,乳虎朝阳意气昂。”走上工作岗位,他仍诗意浓郁,笔耕不辍,工余之际整合利用“时间的碎片”,集腋成裘,沙里淘金,创作了六百多首雅正优美、悦目动听的诗文歌词。此外还有其它形式的文字作品,计有18部各类著作出版,其中两部作品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部作品获“柳青文学奖”。

保勤虽然已经长眠于大秦岭的怀抱中了,但是他的诗歌将永远回响在三秦大地神州上空。最后,谨用我缅怀保勤的一首诗中的几行诗句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要说:紫藤园在,你就永远在,
永存于你至爱的西大中文七七级。
我敢说:西安在,你就永远在,
与“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生生死死不分离!
杨德生
2025年7月15日
于西北大学长安校区

杨德生 研究员,1982年初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西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党委宣传部长。编撰出版《漫游中国大学——西北大学》《图说西北大学百廿年历史》《西北大学教育理念文选》等。
图文来源:“西北大学校友总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