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院友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院友工作 > 院友活动 > 正文

文学布道者 人生引路人——记恩师张孝评教授
2024-07-03    浏览次数:

西北大学百廿校庆之际,文学院推出“我的西大时光”主题征文活动,同时注明征文时间为长期。我的西大时光漫漫三十年,从何说起呢?今年七月又逢大学毕业三十年聚会,对我而言,既有“近乡情更怯”的胆怯,也有“近乡情更切”的热切。写点什么呢?当和同学们一一回忆起大学期间可敬可爱的老师之时,我深感师恩之广,泽被久长,正所谓“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张孝评先生既是我的本科授课老师,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自是恩泽厚重。虽因自己才学不逮有负张老师的期望,但是提笔为文致敬恩师却是我多年的夙愿。

大学第一学期,张老师就给我们班级讲授专业主干课《文学概论》。这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张老师却把课程讲得生动传神,既有理论思辨的清晰深刻,也有文学艺术的诗意与激情。他讲课时十分投入,时而凝神忘我,时而感叹顿挫,时而逻辑推理,时而设问启发,同学们也听得非常专注,常常沉浸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文学意境中。尤需说明的是,《文学概论》课程所用的教材乃是张老师本人撰写的著作,体系简明扼要,理论阐述精当,有口皆碑,历久不衰。从文学与社会生活到文学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从文学的情感性、形象性到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文学欣赏中的共鸣,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在张老师的引领下,从文学的爱好者拾级而上,变身文学的思想者、研究者,开始运用专业的理论视角去分析文学现象,品评文学作品。多年以后读到中文系八一级学长编写的回忆录《八一集》,书中尊称张孝评老师是他们的“文学教父”,我不由感慨而赞,张老师又何尝不是我们九零级的“文学教父”呢?

理论启蒙之外,张老师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也是令人难忘。课间,他会主动走下讲台,和同学们亲切和蔼地聊天交谈。记得初进西大,中文系为迎接新生特别组织了迎新晚会。不知何故,我竟然因年龄最小而被推为舍长,又因每个宿舍需要出个节目而被推为表演者,又因我是陕北人肯定会唱陕北民歌就上报了民歌节目。总之,仓促之间,从未登台独唱的我老老实实地被一众舍友推上了迎新晚会的舞台。说是迎新晚会,实际上在下午举办,地点是在7111阶梯大教室,黑板就是背景,讲台就是舞台,好像话筒也没用。参加的除了新生,还有部分系上的老师应邀到场观看,张老师也在其中。我硬着头皮清唱了一首《五哥放羊》,算是完成了演出任务,新闻班的女生则合唱了一首火热流行的《恋曲1990》。在随后一周的课堂间歇,张老师笑着对坐在前排的我说:“唱得挺好,很流畅,很淳朴,有民歌味道,就是有点紧张,一只手一直放在背后。”我不好意思地涨红了脸,心里特别感谢老师的鼓励。

大学的课程通常一周一次,老师们上完课即匆匆离去,学生们也是上完这门课就去别的教室上另外一门课,因此,师生之间交流熟悉的机会并不多。张老师讲课精彩,又平易近人,自是赢得大家的尊敬喜爱。记得张老师有一次在课堂上栩栩如生地讲述了他的大学同学、著名诗人雷抒雁夜不能寐、灵感骤来、一气呵成创作出轰动一时的成名作《小草在歌唱》的过程。我听得入迷,课后立刻找来这首悼念张志新烈士的长诗一睹为快。从“风说:忘记她吧!我已用尘土,把罪恶埋葬!雨说:忘记她吧!我已用泪水,把耻辱洗光!”到“拥抱她吧,她是大地女儿,太阳,给了她光芒;山岗,给了她紧强;花草,给了她芳香!跟她在一起,就会看到希望和力量……”, 我一口气读完,情不自禁地被这首誉为“新时期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里程碑”的抒情诗而感染,对诗人托物言志、情理交融、真切深沉、音韵流畅的写作艺术佩服不已。后又听说雷抒雁新近出版了诗集《掌上的心》,我便按捺不住激动前往校园对面的西大新村张老师家去请教。这是大学期间第一次到老师家登门拜访,也是为数不多的三两次之一。没有事先预约,也仅仅记得老师说过楼号,我便背着书包直接就奔去了。寻寻觅觅,我终于找到张老师的家,发现还有一位男同学也在请教问题。等送走那位同学之后,张老师耐心地倾听了我的阅读感受,谈了谈更多关于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理论与文坛潮流,最后又将雷抒雁送给他的《掌上的心》一书借我阅读,让我分外惊喜,感动不已。其时,张老师正当盛年,逢值学术产出的高峰期,竟然牺牲那么宝贵的时间接待冒昧来访的学生,面对我等热情有余、思考粗浅的懵懂学生也能悉心指导,真是难得的良师。毕业以后步入社会,我每每怀想起书香纯真的大学生活,总为自己的青涩稚拙而慨叹,倍加感念老师的谆谆教诲。

正因于此,当我工作数年后报考研究生之时,第一时间便想到了德艺双馨的张老师。寒来暑往,我如愿考回西大重返母院,并且荣幸成为张老师的门下弟子,攻读文艺美学方向的硕士学位。90年代中后期,张老师先后出版了《诗的文化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当代诗学论》等部学术著作,荣获多项社科成果奖,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张老师的亲炙之下,我顺利完成学业,并留校任教,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当我举行婚礼之时,我和爱人特别邀请张老师担任证婚人致辞。在我心中,张老师不仅是我的授业导师,同时也是我的人生恩师,犹如一盏近在身边的明灯,点亮智慧,传递温度。

如今的张老师年届八旬,较之当年多了几许岁月的沧桑,但是精神矍铄,每天行走万步,诗意栖居,文学情怀依旧。他是文学理论家,诗歌评论家,同时也是诗人,中国作协会员,2017年又出版了新书《我的诗生活:紫洪山人诗学文选》。据张老师讲,他祖籍浙江绍兴,紫洪山是他家乡的一座山岭,位于绍兴兰亭镇的东南部,距离著名的兰亭风景区仅有十来里路。绍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山川毓秀,人才辈出。兰亭镇即是晋代书圣王羲之邀请众多文人贤士修禊雅集、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宝地。张老师雅号“紫洪山人”,正是他心怀江浙故土千年文脉的风雅写照。他六十年代末毕业于西大中文系,从事文艺宣传十年之久,七十年代末又回到母校任教,从此在文学理论的田野上舌耕笔耘,为一批批中文学子植入文学的思想光芒。西北大学文学院既是作家的摇篮,同时也是学者、记者、评论家、文化干部的摇篮。我在多篇西大文院院友的回忆文章中读到过关于张老师的文字,字里行间皆是温情与敬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想这就是一个师者最大的成就、最美的荣耀吧。

炎炎盛夏,草木繁茂。衷心期待在即将到来的七月聚会上,张老师和众多业师莅临现场,与毕业归来的九零中文班欢聚一堂,接受学生们诚挚的感谢和祝福。届时,我要手捧鲜花,再唱一曲新编的陕北民歌,献给我的老师、我的文学院,我的西北大学。

                                                  2024年6月26日于长安

作者简介:

高春艳,1994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西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于新闻传播学院,2008年获西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新闻理论、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