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午
西北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
在长安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
7000余名毕业生
携“公诚勤朴”校训 奔赴五湖四海逐梦启航

毕业典礼上,2025届本科毕业生、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留学生艾小情作为国际学生代表发言,她回顾了四年的求学之路,表达了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并希望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拓展边界、搭建跨文化交流与友谊的桥梁。
讲好中国故事 共筑友谊桥梁
——在2025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文学院2025届国际学生毕业生
艾小情(哈萨克斯坦)

尊敬的校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艾小情。今天,能够作为国际学生毕业生代表发言,我感到很荣幸。回望四年求学之路,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感动。此刻,我愿用最真挚的感情,向母校、向师长、向朋友,致以我最深的敬意与感谢。
四年前,我怀着对汉语的热爱,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从草原故乡来到千年古都西安。那时的我,中文水平尚浅,对未来充满迷惘。我不知道一所大学是否能改变命运,不知道一座城市是否能安放灵魂。但今天,我可以笃定地说:西北大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表达一个句子,更教会了我如何回答人生的问题。
刚来时,我曾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沉默过,在文化的差异中退缩过。但在老师温柔耐心的指导下,我沉浸在夜晚的自习室里,一个人默默地翻着词典、写着拼音。终于在一次次读不懂的古文中,在一次次练不顺的发音中,我一点一滴地扎下了根,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读懂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与包容。
如果说语言是理解一个民族的钥匙,那么西北大学,就是我推开“理解中国”这扇大门的钥匙。在这里,我听过孔子的“仁”,读过屈原的“愁”,也学会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我参加过国际文化节,在异乡的舞台上讲述家乡的故事;我参与了第一届中国—中亚峰会志愿翻译工作,为总统团队担任口译。那一天,我穿着西大的志愿者服装,站在多国元首之间,我明白了语言不仅是桥梁,它更是一种身份,一种责任。
有人说,真正的成长,是你终于不再问“这有什么用”,而是开始思考“我能做什么”。在西大这四年,我从一个提问的人,变成了一个愿意去回答的人。感谢西北大学,在我最需要方向的时候,给予了我文化的根、思想的光。它让我明白:人生的重量,从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我们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我已申请继续在西大攻读硕士学位,希望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拓展边界,在更高的平台上讲述跨文化理解与友谊的故事。
前两天,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顺利召开。我也看到了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的“中国-中亚精神”,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作为在中国留学的哈萨克斯坦学生,我备受鼓舞,也相信两国的关系及合作会迈上新的台阶。未来,我愿做两国之间的桥梁,传播语言的温度、文化的厚度和理解的深度。我愿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用自己的理解,描绘命运共同体的画卷;用自己的经历,讲好中国故事,讲出青春的责任与担当。
今天的毕业,不是句号,而是一种告白。我们即将离开这里,奔赴各自的人生。但我始终记得,那些陪伴我走过风雨的老师,那些深夜图书馆里共同奋斗的同学,那些从五湖四海走来又即将各自远行的朋友们。十年之后,我愿带着成果归来,归来见恩师、见故人、见这片让我落地生根的黄土地。
最后,我想把一段话送给我深爱的母校,也送给此刻即将远行的你们:
愿你我在奔赴未来的路上,依旧赤子之心,不惧风雨,温柔坚定;愿西大的精神与光芒,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谢谢大家。
讲好中国故事
讲出青春的责任与担当
祝福文学院毕业生
永葆赤子之心
谱写时代华章 主动应变、顺势而为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文章版权归文学院所属
如需引用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