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教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资队伍 > 学人风采 > 教授 > 正文

李有军
2023-03-29    浏览次数:

一、基本情况

 名:李有军

 别:

  族:

出生年月:1982年5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毕业院校:陕西师范大学

学   位文学博士

  称:教授 / 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舞台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员,陕西省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专家,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理事。

所在教研室:广播电影电视系

主要研究方向:戏剧理论与历史、戏曲电影、影视媒介文化、文艺理论评论

电子邮箱:roylyj@126.com


二、学习及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2006.09至2009.06,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学位

2013.09至2016.12,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学位

2018年8月至今, 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工作经历:

2017年3月至今 任教于西北大学文学院

2021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青年学者


三、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

论文类:

[1]《以高质量戏曲作品丰盈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国文化报》(理论·专题)2023年6月13日版。

[2]《当戏曲邂逅新媒体》,《光明日报》,2020年4月12日版。

[3]《当前文艺评论几点思考》,《中国文化报》,2021年2月3日版。

[4]《文学的回响:也谈话剧“陕西现象”》,《中国文化报》,2022-9-9

[5]《西安易俗社与近代秦腔的传承发展》,《文艺报》,2022-12-19

[6] 《夏声剧社京剧艺术生产体制探賾》,《戏曲艺术》,2022(03)CSSCI,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戏曲、戏剧)2023年第2期全文转载。

[7]《“戏改”成绩“检验”: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考察》,《艺术百家》,2022(04)CSSCI。

[8]《“十七年”戏曲电影的理论思辨与观念演进——以1956、1959、1962年戏曲电影座谈会为中心》,《戏曲艺术》,2021(3)CSSCI。

[9]《新媒体场域媒介生态与主体身份延异》,《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6)CSSCI 。

[10]《秦腔<三滴血>经典化建构》,《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9(3)CSSCI。

[11]《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秦腔理论考述》,《艺术百家》2019(1)CSSCI。

[12]《民国时期易俗社与社外文人知识分子交往考察》,《戏曲研究》2019(4)CSSCI。

[13]《民国西安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二重性探骊》,《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8(3)CSSCI。

[14]《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体制探究》,《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8(2)CSSCI。

[15]《民国西安易俗社秦腔媒介传播考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CSSCI。

[16]《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与陕西军政界关系考察》,《戏曲艺术》2017(1)CSSCI。

[17]《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剧场略论——兼议易俗社剧场之于秦腔的意义》,《戏曲艺术》2016(2)CSSCI。

[18]《我国古典戏曲“情梦观”叙事略论》,《戏曲研究》2016(1)(97辑)CSSCI。

[19]《新媒体受众主体悖论性身份表征略论》,《编辑之友》2016(6)CSSCI。

[20]《消费时代戏剧消费二重性刍议》,《戏曲研究》2014(3)(92辑)CSSCI。

[21]《新媒体受众主体二律背反身份表征——兼议新媒体诱发的审美迷思》《文艺评论》,2016(8)CSSCI。

[22] 《以人民为中心:<讲话>指引下的延安戏曲创作及其启示》,

《艺术评论》2022(06) AMI核心。

[23] 《空间·范式·边界:新媒体视阈下戏曲主体嬗变与审美省思》,《当代戏剧》2020(6)。

[24]《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后陕西戏剧理论论题与批评话语——对1958年至1960年<当代戏剧>期刊的考察 》,《当代戏剧》2019(1)。

[25]《民国西安易俗社剧场对秦腔传播的影响》,《当代戏剧》2016(3)。

[26]《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话剧<伏生>主题意蕴阐释》,《当代戏剧》2017(1)北核。

[27]《秦腔历史剧司马迁刍议》,《当代戏剧》2018(4)北核。

[28]《关中“印象”的乡土书写与“情理”困境——党益民长篇小说<阿宫>审美评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15)。

[29]《陕北民歌生命力探微》,《榆林学院学报》2015(5)。

[30]《解构抑或建构——新媒体视阈女性形象性别表征探微》,《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8)。

[31]《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个体生命意识》,《商洛学院学报》2011(5)。

著作类:

[1]《西安易俗社与秦腔的现代转型(1912——1949)》,中国戏剧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2]《电视广告女性形象性别表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版。

[3]《文化场域中的性别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版(参编)。

[4]《电影作品读解教程》,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参编)。

[5]《阅读织物上的历史——中华嫁衣文化调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版(参编)。

主持项目课题类:

[1]主持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秦腔的人民性与现代化: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的艺术道路及启示”(项目号2023-A.06-139-694)。

[2]主持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秦腔的现代性与‘本土化’: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研究(1912-1949)”(项目号16CB146)。

[3]主持第65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民国时期西安剧坛戏曲生产及其审美体系研究”(项目号2019M650273)。

[4]主持2022年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秦腔艺术振兴研究”。

[5]主持2020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抗战时期西安剧社戏曲生产及其审美嬗变研究(1931-1945)”(项目号2020H006)。

[6]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班社通史”(项目号21ZD12)。

[7]主持2015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腔的现代性确立: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研究(1912-1949)”(项目号2015J067)。

[8]主持2020年度西安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抗战时期西安戏曲剧社研究(1931-1945)”(项目号WL218)。

[9] 主持2021年度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研究(1938—1949)”,项目号:YS09。

[10]主持2017年陕西省艺术学规划项目:“自律与他律:20世纪中国秦腔流派美学体系研究”(项目号SY2017046)。

[11] 主持2017年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世纪陕西秦腔流派美学体系研究”(项目号18T30)。

[12] 承担了完成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级重点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陕西部分剧场部分条目撰写。

[13] 负责组织完成由文化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陕西省西安市属院团)”,课题小组历时一年,向文化部提交普查报告。

获奖情况:

[1] 2021年获批中宣部“四个一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人才称号。

[2] 2021年度荣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 2022年获西北大学120年校庆表彰大会“西北大学人才奖”。

[4] 2023年获西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

[5] 2022年荣获中国文联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长评类年度推优入围奖。

[6] 2021年荣获中国文联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奖。

[7] 2019年荣获第三十三届田汉戏剧奖理论评论三等奖。

[8] 2019年荣获第八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三等奖。

[9] 2016年荣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10] 2017年获得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届“陕西文艺评论奖”评论奖。

[11] 2013年荣获共青团西安市委“西安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12] 2013年荣获甘肃省委宣传部“延安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征文论坛活动一等奖。

[13] 2013年荣获陕西省委宣传部“弘扬延安精神 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征文评选活动三等奖。

[14] 2010年荣获中国秦腔艺术节暨西北地方戏曲发展论坛二等奖。

[15] 2012年散文《母亲》荣获全国散文作家征文大赛一等奖。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1]参加了2018年上海戏剧学院举办的“纪念《戏剧艺术》创刊四十周年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研究 ”国际学术会议 。

[2]参加了2017年中央人民戏剧学院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交流会 。

[3]参加了2019年第八届中国(海宁)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会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中国戏曲理论的发展”学术研讨会。

[4]参加了2013年第五届中国(海宁)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会“中国戏曲表演理论”学术研讨会。

[5]参加了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戏曲学会共同举办的“中国戏剧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代戏曲学会2014年年会”。

[6]前往香港参加了由洛杉机东方思想意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举办的“2015科学与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

[7]参加了由2015年四川大学主办的“第一届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8]参加了由2017年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和招生十周年”戏剧专业领域系列活动论坛。

[9]参加了2017年由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第五届高等戏剧教育联盟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