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下午14:30,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传播学院张先广教授在我校作了题为《德勒兹与文学》的学术报告。讲座在我校7号楼文学院大会议室举行,众多文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参与了此次学术报告。
讲座开始前,陈然兴老师就张先广教授的个人履历、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做了简要介绍,随后,在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张先广教授开始了精彩的报告内容。
首先,张先广教授引入了“组合体”这一概念,介绍了德勒兹理论的基本立场。德勒兹主张抗拒生活脚本及去典则化,认为文学并非代表生活或对生活作以阐释的东西,而应当是一种组合体。文学写作是对外部进行勘测并绘图,而“外部”包括将来且未来的区域。作家本人也是由其他组合体所创造,写作则是创造作家进入的组合体所确定的世界。因此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组合体,其存在是为了被插入其他组合体,从而形成一种“共同决定的烈度”,文本不是符号系统,而是由激情与行动汇聚而成的河流,书的功能在于跟与之相异的外界相组合,这是德勒兹理论所采取的语用学视角。
接下来,张先广教授谈到了德勒兹理论中的“主体”这一概念。主体是个多元的组合体,由多重生成所构成的动态全景化,“我”即我与所接近的他人或事物之间存在的可变的多重生成关系。所有组合体都是力量的凝聚,书是力量之间的结合,创造多个可能的世界。
最后,张教授以卡夫卡和麦尔维尔的作品为例,对德勒兹理论中的风格及文学与生命的关系问题作了阐释。句法创造风格,句法是在每一情形中创造出来用以揭示事物内部生命的必要的迂回。因此文学是一项活力主义的事业,它是对生命冲动的肯定。文学通过句法的求异而产生质变,从而实现独一性。德勒兹提出“逃逸线”这一概念,认为文学虚构这一功能不在于想象或投射一个自我,而在于发明一种尚不存在人民。文学是少数人民集体心声的载体,逃离主流系统的控制,这即是德勒兹理论中的“游牧”情怀。
听了张先广教授精彩而严谨的报告,师生们深感获益匪浅。在坐的老师和同学与张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并对张先广教授表示诚挚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文:哈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