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名师讲坛——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来我院作报告
2017-12-25    浏览次数:

1223日下午,由文学院主办的“长安论坛名师讲座”在文学院审美文化报告厅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西北大学“贾平凹讲座”教授李敬泽先生作为主讲嘉宾,以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与深厚的文学理论素养,分享了自己对当下散文的发展现状、原因以及应如何推进散文写作等问题的看法。

讲座开始前,段建军院长对李敬泽教授作了简单介绍:李敬泽,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后在《小说选刊》工作,任杂志编辑,1990年调至《人民文学》杂志,历任杂志编辑、第一编辑室副主任、主任、副主编。90年代中期开始批评写作,曾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42月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委会副主席。代表作有:《颜色的名字》、《集体作业——实验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合著)、《通往故乡的道路》、散文集《看来看去或秘密交流》、评论集《纸现场》《河边的日子》、《看来看去和秘密交流》、《冰凉的享乐》、《读无尽岁月》、《见证一千零一夜》等。

    作为国内短篇小说和文艺评论领域的泰斗,李教授自谦道,在散文领域,自己只是“新锐作家”。2017422日,他第一次获得15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年度散文家”奖。最近,他新出版的《青鸟故事集》以散文随笔方式记录“微历史”,引起文坛极大关注。他谈到,“文章之道与散文之路”的主题并不是要“传道指路”,而是就现阶段散文创作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对于当代学术领域小说、诗歌研究扎堆现象,李敬泽教授提出,为何不能将学术视点放在散文领域?他指出,相比于更具艺术指标的小说和诗歌,散文的实用性反而是它不具备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散文的适用范围有天然的普泛性,其开放性使得其缺乏自成一家的独立话语体系。二,相比于小说与诗歌,散文的现代化转型远没有完成。以西北大学溯源建校史为类比,李教授认为,散文作为一个现代建构,不是自古就有的。中国的文学,本来是一个“文”的传统,到了现代,从晚清到新文化运动,“文”从白话文跳转到文言文,完成了文学跨越历史的革新,实现了文字权力的解放,让普通老百姓能够看得懂、懂得透、写得出。他指出,在古代,信息的垄断、分配、控制就是权力的象征。这样的文学解放实际上是一场革命,“文章之道”的“道”就是要让文章向底层人民靠近。但就“散文之路”来说,这场运动并没有对散文领域进行真正改良。“因此,反过来说,散文作为一个门类,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最后,谈到鲁迅先生的《野草》,李教授表示,散文应该有自己的审美价值,应该向现代化转型。他着重提到两点,一是散文要体现现代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展现复杂的经验,袒露真实的自我。二是要警惕“古时之美、旧时之美”,避免承袭古人的笔法、腔调,尽力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在如何促进散文现代转型的问题上,李教授将殷切的希望寄予大家,并陈恳地告诫在座师生向古人学习“辞达而已矣”的精神和“陈言务去之”的做法,获得在场人员的一片掌声。

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上,师生热烈地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李敬泽先生以低沉而深邃的话语一一解答释疑。他表示,三次来到西北大学,见证了雾中、雨中、阳光下不一样的西大,他很珍惜与西大师生在一起的时光。

 

(撰稿人:鲁雨溦)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