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两点半,台湾逢甲大学廖美玉教授继作客“中国文艺长安论坛”之后,再次莅临我校长安校区审美文化报告厅,作客西北大学社科处与文学院联合主办的“西北大学名家讲坛”,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从乐府< 四时歌>谈汉唐的四季诗情》的学术报告。
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张文利教授主持了本次学术报告,讲座开始前,张文利教授对廖美玉教授的再次到来表示了欢迎。随后,廖美玉教授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开始了本次的讲座。廖教授首先对中西方文学中有关诗歌“四季”的理论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了汉唐乐府中的“四时之歌”。
接着,廖教授以《乐府诗集》中的汉代郊祀歌,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作品《子夜歌》为对比,作了精细的文本释读,也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乐府中的“四时之歌”从汉到魏晋南北朝的一种转变。在廖教授看来,汉朝的郊祀歌《青阳》、《朱明》、《西颢》、《玄冥》四首作品以四季次序而歌,主要反映的是一种朝廷礼乐;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时之歌”,包括《子夜四时歌》、《四时白纻歌》、《子夜歌》等则主要是一种情辞哀苦的思妇之词、或者四时行乐之歌,从中也能窥探出我国古代“男有分,女有归”的社会结构以及“齐家观”的省思。
随后,廖教授又通过对古辞《四时歌》的观察与分析,总结阐释出了我国古代《四时歌》所表现出的某种意蕴,即四时循环中的两性青春。而廖教授眼中的“四季原型”也是最具东方特质的“四季原型”,因为我国古代的“四时之歌”将性别与国家巧妙地联系了起来,是最具东方色调的四季书写。另外,廖教授还认为,文人创作“四时之歌”的空间是不断延伸的。唐前的“四时之歌”主要是一种两性青春故事,而唐诗人的“四时之歌”则受国势兴盛与开疆拓土的影响,步调明显加快、空间亦大幅拉伸,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四首作品不仅在情思之外更添理性,还将思妇的故事与时事相结合,展示出了高度的社会议题性。
最后,廖美玉教授将汉唐乐府诗歌中的四季诗情作了高度的概括。廖教授认为,汉唐“四时之歌”主要以女性为主角,这不仅反映了女性与自然共构的生命史,还体现了一种悲喜交集的生命体悟,而依著女性而展现的四季诗情与视角,更有助于形塑具有东方特色的四季原型。
廖教授的讲座视角独特,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在场的同学也与廖教授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而李芳民教授的精彩总结则为这场讲座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撰稿人: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