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他十分注意结合新时代实践,借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取精用宏,化古为今,以阐述思想,遣心寄意,“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提供更丰富的智慧与经验。
为推动党纪学习教育与学科特色深度融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师生党员进一步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即日起,文学院党委推出“品清廉诗词 树清风正气——党纪学习教育特色栏目”,通过学习先贤巨擘话廉、劝廉、崇廉的经典诗文,弘扬清廉文化,营造见贤思齐,品廉、践廉、倡廉的浓厚氛围。
“典亮”古诗文里的廉政苏轼篇(二)
上一篇我们集中探讨了苏轼诗文中所体现的廉政思想,他对廉政思想的阐释与实践不仅体现在个人坚守为官清廉、正本清源上,苏轼身边交往的亲朋好友亦是如此。本期,我们共同来品读苏轼作品中亲朋挚友廉政奉公的形象。
01 叔丈王庆源
苏轼的笔下,其叔丈王庆源就是一位廉洁奉公的典范。王庆源虽然官位不高,但他对下爱护和善待百姓,对上不谄媚逢迎官长,一直把自己当做会识字的耕田夫来看待。
他坚持原则,与官长“论事不合”,惹得官长发怒。他为官清廉,家境贫寒,以至于像韩愈《进学解》中那样:“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面对官长对他的政绩做出的“下下考”的评价,王庆源毫不折腰,拂衣去官。当然,王庆源也会如汉代翟方进一样,反省自己是否真的有为政失当之处。但他独归家乡后,受到百姓的爱戴,人争来扶,曾经的治所百姓也怀念他的政绩,人民将他比作春秋时期宋国的子罕,可见对他的认可。王庆源去官之后,又回归到人民中去,与民为邻,隔墙拍掌而歌,绝不做为了追求官位而叛出竹林的山涛、王戎。苏轼对王庆源形象的刻画和塑造,也是在表达自己的为官处世之道,在他心目中,值得歌颂的好官都具有廉洁奉公、不事权贵、爱民如子、亲近人民的优秀品质。
02 恩师欧阳修
苏轼为怀念其恩师北宋文坛的执牛耳者欧阳修作《西江月·平山堂》云:
再次重游故地,“瞻万物而思纷”然而“物色之动,心亦摇荡”,苏轼心中自然生发万千感慨。人生既然不过虚幻,在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与人生挫折时,惟有看破得失,看淡功名利禄,才能具有超然物外的至高境界。
又如《东栏梨花》云:
苏轼从梨花开落、柳絮飘飞的自然节气更迭中慨叹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促。
同时,雪白似的梨花也寄予了苏轼廉洁坦荡、高洁的政治操守。在世俗的世界里,苏轼真正做到了守正自清。
03 挚友钱穆父
苏轼为挚友钱穆父送别所作《临江仙·送钱穆父》云:
这首词是对友人高风亮节的赞赏,也是苏轼自我寻求的一种心灵归依。古井与秋竹投射了其心力与情感,是苏轼建构的一个短暂的可以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苏轼认为人生之路,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豁达无畏地向前走。
苏轼的政治仕途坎坷,但是他始终都能以道自守,保持着耿介的风节。久处逆境,依然能保持达观的态度,表明了苏轼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苏轼的廉政思想与实践对今天党员干部崇廉拒腐、慎独勤政具有重要重要的启迪意义,对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
文章版权归文学院所属
如需引用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