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学生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致敬双甲子,奋进新时代 | 文学院举办2021-2022学年第五期“秋水读书会”
2022-04-29    浏览次数:



国黉播迁,西序弦歌,在浩瀚的文学星河中,闪烁着西大人的身影。百廿年来,这里诞生了包括牛汉、唐祈、尹雪曼、贾平凹、迟子健、鬼子、吴克敬、王宏甲、和谷、雷抒雁在内的诸多作家,为文学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庆祝西北大学建校120周年,4月27日,文学院研究生会、学生会与西北大学图书馆合作举办以“致敬双甲子,奋进新时代——‘文学长河中的西大人’”为主题的“秋水读书会”。7位来自不同院系的主讲人通过分享西大校友的优秀文艺作品,共同重温了西大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首先,来自文学院的高星宇同学以“我们需要一艘潜艇吗?”为题分享了迟子建的短篇小说《日落碗窑》。《日落碗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少年关小明看了马戏团的表演,决心要成为最好的马戏演员,于是开始练习顶碗。然而家里的瓷碗一只只地破碎,为了帮助关小明实现梦想,关小明的爷爷重启多年不用的砖窑,开始为孙子烧制泥碗。高星宇同学也分享了关于这个故事的感悟,即宽恕。在故事里,每一个人都承受着生活的无奈和求而不得的痛苦——关小明练习顶碗失败,爷爷烧碗失败,但在这个故事中,他们得到了互相的宽恕。一个人可以通过文字进入另一个人的世界,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文字带来了宽恕和温情。


文学院的于梦瑶同学全面而深刻地介绍了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性酋长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于梦瑶同学带着我们一起梳理了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并认为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及其神话和宗教色彩与《百年孤独》有相似之处。此外,她从自然、族群、性别和宗教四个方面分析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主题。此外,她还给介绍了书中角色的两个原型,分别是走出鄂温克部族的“神鹿的女儿”画家柳芭和一生坚守茫茫原始森林的玛丽亚·索,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随后,来自文学院的刘磊同学从人物、视角和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暂坐》。这本书以西安城为背景,讲述了一群独立奋斗的都市女性在心灵上相互依偎的故事。在小说人物上,故事中的女性可分为四类,她们有自己的个性,也具有共性,她们精神强大,经济独立,且都有着波折的感情经历。在小说视角上,《暂坐》采用了多视角叙述,包括作者的视角、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视角、物的视角。多视角的叙述是中国传统的叙事手法,多角度背后是多维的空间和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多视角的写作也是开放的写作。在小说结构上,《暂坐》重点摹写琐碎的生活流,但整部小说读来仍然酣畅淋漓,结构明朗有序,原因在于作者使用了“穿插”与“藏闪”的写作手法,正如后记所说“菟丝女萝蔓延横生,日光漏叶莹如琉璃,叙述以气流布,凝聚为精则是结构之处”。



文学院的张奕璇同学则是以“西大三年积淀,艺术自在独行”为主题分享了贾平凹的散文作品《自在独行》。他认为在散文中,包含着一个真实的贾平凹,并用“退稿与尝试交织,自卑与理想相伴”对贾平凹在西大的三年进行了总结。此外,他总结了贾平凹散文的四个特点:第一,常用短句,句末常用“了”、“的”等虚词,这样可以减少说教感,拉近与读者距离。第二,加注中国古典成分,传递淡泊宁静的人生哲学。第三,作品的内容隐含着浓重的乡村情结和民俗记录的艺术自觉,体现着作家对社会人事的洞察。第四,作品内容取材广泛,贯彻“大散文理念”。张奕璇同学还将贾平凹与余秋雨的散文进行了对比,认为余秋雨代表了精英文化视角,而贾平凹代表了民间文化视角。最后,他也分享了《自在独行》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他提出要树立“大散文”观念,在平常中看出非常之事,在琐碎中找回生活本身,在喧嚣中宁静自在独行。



来自外国语学院的丘永平同学针对贾平凹的作品《土门》展开了分享,再次将我们引入这位文学巨匠的小说世界。《土门》主要讲述了仁厚村作为一个城中村,面临着被拆迁的困境,以梅梅、村主任、云林爷为代表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反对拆迁,最终失败的故事。小说通过对仁厚村村主任成义带领村民进行的反抗拆迁的一系列描写,展现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农村逐渐式微的矛盾状貌,书写了乡村文明的幽深绵长,它的浸染力和坚韧性以及变革时代的历史趋势——现代化必将使固守传统文明的群体付出惨重的情感代价,《土门》可称为乡村文明最后的一曲挽歌。《土门》作为贾平凹长篇小说中最薄的一本,它的内容脱离了作者一贯的逃离都市、向往乡村的情绪,理智地对城市当中腐朽的生存方式和乡村的保守心态进行了双重批判,别具风格。



如果说贾平凹是根植于乡土文化的灵魂探索者,雷抒雁则是始终致力于表达生命意识觉醒的启蒙者。文学院的何幼玉同学就雷抒雁的作品《小草在歌唱》展开了题为《鸿雁去兮声犹在,小草歌兮春又生》的分享。她简要概述了雷抒雁的生平并为我们讲述了雷抒雁创作《小草在歌唱》的思想源泉和创作背景——悼念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烈士,并诵读该诗,引领我们感受其中情感。何幼玉同学还分享了雷抒雁的诗歌理论,认为诗人要“在创作上自觉追求一种诗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诗人不应该脱离时代,但也不应该匍匐在时代的脚下,而应作为独立的参与者,用独立的心灵去感受并把这种感受和生命经验凝聚为诗性的经验或概念。只有这样,诗才不是匍匐在现实的脚下,才能让“文字站立在纸上”。最后何幼玉同学抛出了三个问题:诗(文学)与时代之关系;我们应如何写作;我们应如何阅读?启人深思。



最后,来自文学院的陈楠同学以影视作品《背靠背,脸对脸》为例为我们介绍了热衷讲述“中国式”故事的黄建新导演。黄建新创作巅峰期所处的时代,恰好是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大历史阶段,中国的城市正在经历结构性的转变,正因如此,他的作品聚焦于时代背景中人们所经历的荒谬与真实,关注现实,主题直面社会人生,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背靠背,脸对脸》作为其“城市三部曲”中的代表之作,讲述了王副馆长尽忠职守多年,但始终不获提升,先后来了两位从外面派来的新馆长,引致馆内职员的态度也跟着左摇右摆的故事。影片艺术手法朴素、平实,注重纪实性与生活化的呈现,诙谐幽默中暗含讽刺批判之意,以小见大,引出中国的入世文化、官场文化、处事之道、人性欲望与挣扎等多个层面,深刻又发人深省,极具黑色幽默的艺术风格。

会后,主办方为同学们送上西北大学图书馆文创产品,感谢并鼓励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热情交流。



百廿回望,路阻且长,弦歌不辍,擎炬生光。重温西大人的文学、文艺作品,不仅能够追溯百年西大文人的血脉传承,更能涤荡当代西大学子的心灵,在作品中体悟“公诚勤朴”校训的深厚内涵。未来,秋水读书会将继续为同学们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促使大家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敞开心扉的同时突破自我,得到心灵的成长与思想的升华。


文章版权归文学院所有

如需引用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