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文学院于长安校区东学楼第一会议室举办2021-2022学年第一期“秋水读书会”,此次活动由文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和心理健康服务部共同举办。读书会围绕“‘青年亚文化’与‘饭圈’文化”这一主题展开分享,与会同学围绕该主题进行了深入且热烈的探讨交流。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柴鑫洋同学围绕着《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这篇文章,从“粉丝”如何形成,“饭圈”是什么样,“饭圈”为何令人疯狂三部分切入,对“饭圈”文化展开探讨,带领大家窥见“饭圈”生态的一角。分享结束后,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白嫖”“粉籍”“饭圈”乱象及粉丝与偶像关系变迁等问题,柴鑫洋同学一一耐心回应,并呼吁大家理性思考,追星有度,量力而行。
来自文学院创意写作专业的方小曦同学分享了《青年亚文化视野下的盲盒潮玩》这一主题,她针对盲盒消费这种青少年潮流消费形式,探讨其经济价值背后的文化意味和精神属性。她指出目前盲盒的消费主力为女白领和当代大学生们,以此为起点分享了成瘾机制和消费动机、玩家自我认同的构建、从“为爱买单”到“价值变现”的转换等几个方面的思考。在提问环节中,有同学提出购买盲盒心理是否与攀比心理有关?方小曦同学就此肯定了两者的关系并予以充分解释。她的分享引发了同学们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和消费之间共生关系的思考。
接下来,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原野方舟同学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汉语中“很+名词”结构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分析》为题,从结构分析、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研究,他总结出人们对于该结构的理解和接受,与性别基本无关,而与年龄呈现正相关关系,与学历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年龄越大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越低,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则更热衷于关注新事物,且对于新事物的接纳度更高,因此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很+名词”这一结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思维与理解接受程度的关系?”“为什么选择问卷调查这种调查方式?”等问题,原野方舟同学解释道:语言与思维相辅相成,整体来看,拥有相同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母语使用者不会因为思维差异而影响对语言现象的理解程度。而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是目前社会语言学比较重要的调查方式。
文学院电影专业的崔凯同学则围绕“游戏的电影化叙事”这一话题进行分享。崔凯同学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奇观化,以《死亡搁浅》这部开放世界类互动游戏为代表的一类游戏更是强调了游戏中的奇观化,比电影更甚。他指出,电脑游戏与电影有许多可以共通的地方,游戏可以学习电影的构图,例如在《死亡搁浅》中倒三角的构图暗示了游戏主角内心的压力。此外,游戏还可以学习电影表现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电影色调的明暗手法,以及用电影的视听语言来影响游戏的表达效果等等。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游戏就像是电影一位谦逊的学生,汲取了其中的养分,做到了更加戏剧化的表达,增添了情感影响力,达到了游戏的某种震撼效果。
最后,文学院美学专业的郑嘉琦同学给大家分享了“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这一主题。她表示:趣缘群体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一类社会群体,即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群体,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与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郑嘉琦同学还为我们介绍了网络趣缘群体与圈子的形成与特点,即群体的形成是由于媒介下沉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分化与文化重聚,其特点是凝聚力与自由度。而圈子在形成的过程中,既是一定数量的个体从寻找团体融入团体的累积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群体互动及文化实践的持续过程。凝聚力与自由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长久思考的命题。
通过分享,同学们对于与当代青年密切相关的饭圈、盲盒、语言现象、电子游戏及趣缘群体和趣缘文化等话题有了更为具像化的认识。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此刻正走向更加多彩的未来。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各种文化编织缠绕的时代,是各种声音都能被聆听到的时代,是科技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我们接收着比任何一代人都更多的信息,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与前人截然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维,以深刻的反思来认识时代,也认识自己。
愿秋水读书会能继续为同学们打造思想碰撞的平台,情感交流的居所。借此,望大家能够敞开自我的边界,观察他人的视角,相互鼓励,共同成长!
文章版权归文学院所属
如需引用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