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文学院研究生会心理健康服务部、学术部共同举办了本学期第四场“心观影”心理主题影片展映活动。
本次放映的影片为动画电影《心灵奇旅》,主人公乔伊•高纳梦想成为爵士乐钢琴家,他与厌世的灵魂22在“生之彼岸”的世界里相遇,两人携手返回现实世界寻找生命意义。影片中的乔伊因焦虑和执念迷失了自我,通过再现其重新找到灵魂火花的经历,将现代社会中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以及因此导致的对于生存意义的怀疑生动地展现在银幕上,内容深刻、形式诙谐,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激发了同学们对于生活意义的思考。
在影片放映前,从6月22日文学院所举办的“秋水读书会”讨论主题——“‘内卷’与‘躺平’”出发,活动主持人由社会“内卷”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引入,谈到了老子所言:“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大多数人总在追求一种所谓“成功”的生活,想要过上一种被大多数人争夺的“优质生活”,为了实现这种目标终日患得患失,纠缠在无边的物欲当中,忙忙碌碌、筋疲力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很少有人清楚地明白自己所求何物,人们可曾倾听过自身灵魂的声音?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何使自己的心灵安定下来?在当今这个浮躁的世界中,这些正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观影后,同学们积极讨论并分享观影感悟。
观影感悟:
在这部电影中,灵魂世界的一个管理者说着意大利口音的英语,意大利是毕加索的故乡,而毕加索所代表的绘画流派也正是抽象主义,这正是电影的导演向我们暗示的对这部电影的理解途径——“抽象”。《心灵奇旅》用抽象的方式,把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以“灵魂”的形象表现出来,把一个灵魂从抽象的空间来到地球的通行前提被假设为“火花”,每个人的火花就代表着其灵魂深处的热爱,代表着兴趣,代表活得更有价值的精神动力。面对转型期畸变的社会,身处无谓的物欲攀比,很多人陷入了“求而不能”的困境,导致“内卷”和“躺平”的产生,但是,自我感觉,生活不止筋疲力尽,还有为初心的坚持,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是要有物质的基础,但却不能让生活中只有追求物欲的筋疲力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怀有热情去做能够让自己灵魂感到充实的事情,保持自己的初心,似乎也可以在这个浮躁的世界寻找到自己的意义。
2019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邓瑜瑾
即使再看一遍《心灵奇旅》也还是会被打动。这部具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动画温柔地消解了灵肉冲突和崇高伟大的普世价值。Joe和22,两个已熄生命火焰的人,梦已死或从未诞生,坐在城市的某个台阶下,凝望落叶从天而降,小心翼翼地握着它,仿佛握着往生的笃定。在讲求高效的时代,一切世俗努力似乎都筑造在冷漠无情的利己主义原则之上,现代人将自己视为商品,用生命力做投资,用技能、知识、人格创造最大利润。然而外部对人生目标的同质化定义,往往会让人丧失真正的热情与探索的欲望。影片并非是要诱导人们堕入一种懈怠的虚无,而是在阐明人具有选择的可能性。宇宙星辰、潮涨潮汐像走马灯在你身体里转瞬而过,于是便有了答案,尽管这个答案没有对应任何当下的问题。我们生命中的任何一个超然时刻,都可能定义生命的意义。
2020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李晓涵
心理小贴士:
影片《心灵奇旅》中,乔伊把参加一场真正的爵士演奏会当成最大的梦想,当他实现后却只剩下深深地失落与茫然。也许他能想到的成功是成为一鸣惊人的钢琴家,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但成功之后却发现灵魂依然落寞。演出结束后,演奏家多茜娅对迷茫的乔伊讲了一个鱼的故事:
我们的人生总是在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想要成为世俗所谓的“成功人士”。当大家都追逐一种“标准化的成功”时,各种不正常的“内卷”现象就会搞得人们身心俱疲。如何从“内卷”中脱身而出,找到灵魂的“火花”,在此给大家一些真诚的建议,希望大家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真正地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1.独立思考,学会有所取舍。
多用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一件东西,可能其他人都想要,但不一定适合你自己。
2.多元思维,重新定义成功。
成功的定义不止一个,目标过于同质化只会加剧无效竞争,用多元思维跳出主流意见,不是人人都要挤“独木桥”。
3.价值导向,衡量关键要务。
以价值为导向,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效努力中,衡量关键要务,根据兴趣提升自我能力。
4.不忘初心,保持自由灵魂。
人生只需自己做主,别人无权评价,回望初心,倾听灵魂的声音,不必根据他者的形象塑造自己。
影片中的22号灵魂觉得自己的火花是看天空或者走路,去感受世界的喧嚣与美丽。虽然这只是普通人的日常,但这正是隐匿在平凡中的真相:生活的真正意义不是完成目标,不是实现梦想,而是真实地感受每一刻的精彩,让灵魂获得自由与快乐。
文章版权归文学院所属
如需引用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