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博硕士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聚辩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12-16    浏览次数: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术热情、启迪创新智慧、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2024年12月14日下午两点,西北大学古代文学博硕士学术研讨会(第三届聚辩研讨会)在文学院贾平凹研究中心顺利召开。

此次研讨会以汇报评议的方式展开,与会学生以古代文学专业博硕士生为主,旨在交流互鉴、琢磨研讨、培植新见。会议提交论文16篇,分为学生汇报、老师点评两部分,期望通过交流评议,实现有效的学术对话。会议分为两个场次,分别由成明明和杨遇青两位老师主持。参与此次研讨会的老师有李芳民、邵颖涛、王早娟、田苗、刘睿、刘晓、肖潇、柯尊斌、郑珂、赵阳、刘燕歌等老师。

与会者满怀热忱、踊跃参与,通过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论文,全面而充分地展示了各自独特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成果。师子康《论中堂日记体诗歌的发展——以杜甫、白居易为例》逻辑清晰、脉络分明。通过探讨杜甫与白居易的日记体诗歌创作,揭示此类诗歌不仅为研究诗人个体经验提供视角,还在中唐至宋代文学传统发展过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杨陆海《〈唐诗中声集〉的编选旨要及其诗教内涵》以细致严谨的资料考察了编选者邹美中选诗时不仅参考明代经典选本和清代主流选本,还对清前申期的流行选本加以关注。并概括性地总结了《唐诗中声集》的诗教内涵。李梅《论金元之际关中地域的儒学化转向》以大历史下的微观视角入手,通过论述关中地域儒学教育设施建设的发展、儒士培养与文化交流圈的形成来论证关中地域文化从“军事型”向“儒学化”的动态转向。并结合典型个案进一步展现其儒学文化转向的历史实绩。内容翔实,引经据典,功底扎实。

如何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行文逻辑严密,清晰有深度是此次研讨会中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商议的主题。赵谞鹏《明末清初江南祝寿唱和与文人心态的转变——以两种祝寿唱和文集为中心的考察》中心明确,引证充实。以清初江南地区文人为考察对象,通过其前后两次活动参与者构成及诗作的对比论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以遗民为主体的江南地区文人对于生命、政治复杂矛盾的心态及其转变过程。何潇《宋代谱牒新变及理学宗族理论》由发微处入手,阐述理学家通过义理之学对宗法的改造是其实践“内圣外王”之道的重要导向,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宗族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李安欣《谢朓流寓经历及创作心理简论——兼谈流寓意识与南朝文人创作》通过详细分析谢朓的三次流寓对其诗文创作题材、风格等的影响,探讨谢朓及同时代流寓文人与南朝政治生态之间的联系。

研讨会尾声,杨遇青老师对此次交流活动做出深刻总结,在肯定理论运用的同时也强调要从文献事实层面提出“真问题”。其次,行文要注意叙述逻辑和语言的规范化、表达的清晰度。最后,阐释要有深度,要立足文学研究的角度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邵颖涛老师对参与此次研讨会的老师们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至此,本次研讨会圆满谢幕。会议期间,研讨范围涉猎广泛,交流形式独具匠心。与会老师们以论文为基石,坦诚相见,畅所欲言,将自己在学术领域的深刻洞察与独到感悟和盘托出。大家围绕论文展开深度探讨,时而剖析论文的创作精髓,时而提炼学术问题的关键所在,对话的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庄重严肃,不仅让师生的学术理念相互交融印证,使文学与文献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以进一步拓展升华,更是为大家创造了一个相互砥砺、增进学术情谊的优质平台,搭建起一座获取知识财富与建立学术纽带的桥梁,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此次研讨会完美落幕,但其所播撒的学术种子,必将在未来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学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