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学科前沿动态、推动学科发展与创新,我院于2024年11月30日在文学院大会议室举办第三届“古代文学、文献与文论研究工作坊”,文学院近二十位教师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19篇,30余名同学旁听会议。为充分展开讨论,实现高效的学术对话,本次会议以小组发言、评议的形式进行。本次会议共分四场,分别由成明明、赵阳阳老师主持上午两场,邵颖涛、周喜存老师主持下午两场。
开幕式上,陈然兴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古代文论是西北大学文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兼具深厚学养与纯正学风。在此基础上,三古专业积极探索新的学术研究模式,在传统“以文会友”的精神内核下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学术交流,形式活泼、内容严肃,将学术回归到日常以提升学术氛围,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
本次会议的一个特色是关注域外文献,进行深度研究,开拓了“三古”研究的国际化视野。郝润华教授结合自身域外深入访学研究经历,在《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汉籍善本及其价值——以唐诗别集为考察中心》中细致梳理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善本唐诗别集版本信息并论证其版本价值。同时从校勘角度切入,以三种文献为例探究了日本天理图书馆藏唐诗别集的文献价值,并探讨了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汉籍的文化价值。李芳民教授、赵阳阳副教授分别对郝润华教授的论文进行评议,充分肯定郝润华教授域外汉籍整理研究成果的文献、文化价值以及对于增广见闻的重要意义。苏岑老师《朝鲜文人对孟子“仁熟”观的讨论及文学书写》探讨了朝鲜文人对《孟子》仁熟观中“苟为不熟,不如荑稗”一说的质疑与文学书写,并揭示其与朝鲜半岛的社会背景及“湖洛论争”等哲学思潮的关系。肖潇老师、戚昊老师分别对苏岑老师的论文进行评议,认为论文视野开阔,结合具体文学创作活动与学术域外传播进行了细致扎实的研究。
同时,与会学者以开阔的视野、独到的眼光围绕学术研究中一些重要的具体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关注到小而精的问题在学术史上大且重的意义。李芳民教授《李白晚年南游岳州时间考》结合天文学等丰富的学科知识,剥茧抽丝,鞭辟入里地对李白晚年南游岳州时间进行了考证,认为李白乾元二年流贬遇赦后自江夏南游岳州及永州的首途时间约在八月六日之后,抵达岳州的时间应在八月十六日后,而其与贾至、李晔及裴侍御等人于洞庭月下泛舟唱和的时间,则约在八月十六日至二十日之间。成明明教授、邵颖涛副教授分别对李芳民教授的论文进行评议,认为文章关注到学术史上通常被忽略的重要问题,对李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赵阳阳副教授《旧不题撰人之<瑞桂堂暇录>考论——兼及<金石录后序>在南宋的流传》以《金石录后序》全本目前所见最早出处《说郛》本《瑞桂堂暇录》为切入点,考证其撰者为南宋人罗相,该书有抄、撰结合的性质,并结合宋代《金石录》的刊印情况及《金石录后序》在南宋的流传情况,证明《金石录后序》不伪。郝润华教授、杜学林副教授分别对赵阳阳副教授的论文进行评议,肯定文章结论以及行文的严谨论证,并在原有论文基础上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邵颖涛副教授《明支遁诗文集辑本出处考论》对支遁诗文集明人辑本系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考证,深入探究了明支遁诗文集钞本、刻本两种版本的辑者及版本渊源。杨遇青教授、郭琳老师对邵颖涛副教授的论文进行评议,认为文章对支遁诗文集版本系统及明代大藏经传承问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杜学林副教授《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为<金瓶梅>初刻本新考——兼论其最终刊刻完成时间》根据文献记载与实物证据的交叉重合,充分论证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为《金瓶梅》初刻本,其最终刊刻完成时间是万历四十八年年底。柯尊斌副教授、周喜存老师对杜学林副教授的论文进行评议,认为文章对此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考据,以翔实的材料清晰的论证解决问题。同时对具体的刊刻时间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本次会议与会学者重视从多维角度切入,探索跨学科的发展路径,尝试突破传统文学研究壁垒,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张文利教授《多维视角下的苏轼<凤翔八观>组诗》将组诗分析与北宋金石学热、苏轼艺术观、历史观等结合,从多维角度探讨了苏轼这一组诗在体裁选择和以文为诗方面体现出的开拓与创新,表明苏轼凤翔时期的诗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成明明教授、戚昊老师对张文利教授的论文进行评议,认为文章角度新颖,且能细致关注文本,联系历史文化背景展开深入研究,对苏轼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成明明教授《凡俗与崇高:宋代端午帖子词研究》通过讨论宋代端午帖子词的主题意蕴、艺术特质,揭示其产生的民俗文化背景,以此论析端午帖子词凡俗与崇高兼具的文化品质,透视宋型文化的特性。张文利教授,田苗副教授对成明明教授的论文进行评议,充分肯定了文章对于宋代端午帖子词研究的创新意义,同时就端午帖子词的时代特征、创作队伍、文体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田苗副教授《唐宋檀妆考》从文学、历史学、材料学、美学等多维角度,以翔实充分的论据考证了唐宋诗词中“檀妆”的界定、起源,并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追溯和梳理,阐释了其中所体现的文化意义。郑珂老师、郭琳老师对田苗副教授的论文进行评议,肯定了文章对于女性研究史的价值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意义。郭琳老师《佛教历史的建构:中国古代编年体佛教通史中的时间断限、空间交融与人物书写》从时间断限、空间交融和人物书写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编年体佛教通史的建构问题。邵颖涛副教授、柯尊斌副教授对郭琳老师的论文进行评议,充分肯定了文章对于中国古代编年体佛教通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新方法、新材料、新视角是学术研究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会议充分体现出与会学者对学术研究中新方法、新材料、新视角的重视。柯尊斌副教授《数字人文视域中的清代宫廷戏曲研究》以全新的数字人文角度观照清代宫廷戏曲,实现了对于数据的量化分析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清代宫廷戏曲的诸多特征。陈然兴副教授,周喜存老师对柯尊斌副教授发表论文进行评议,肯定了论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和研究的完整性与专业性,强调数字人文和量化研究对未来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量化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周喜存老师《新见<沣西先生留稿>与清末关中教育变革》揭示了新见关学大儒柏景伟《沣西先生留稿》对研究清末关中地区书院教育和科举考试的价值。同时认为新见《沣西先生留稿》为釐清西北大学早期建校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赵阳阳副教授、杜学林副教授对周喜存老师的论文进行评议,认为文章对关中地区文献研究以及西北大学校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房向莉老师《谈李煜的叙事词》从鲜为论及的李煜词叙事性的角度切入,详细析论李煜相关词作,并探讨了李煜叙事词的诸多特点。张文利教授、田苗副教授对房向莉老师的文章进行评议,认为其角度新颖,且关注点极具启发性,同时对文章中具体的定义追溯进行了辨析。
注重学科之间交叉融合,重视文艺理论与批评与古代文学文献研究的互补性、多元化研究,是本次会议的又一个重要特色。杨遇青教授《论李何之争中的法与义》聚焦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中的“李何之争”,认为李何的分歧关键在于对“不易可之法”的不同看法。通过深入辨析,在心灵史和主体性的立场上,对法度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揭示了文学复古运动分化的深层逻辑与心灵意蕴。郝润华教授、郑珂老师对杨遇青教授的论文进行评议,指出文章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价值以及在熟悉课题中发现新角度思考的重要性。陈然兴副教授《作为思想调和项的艺术与表亲婚——论<聊斋志异·粉蝶>的深层结构》从结构主义角度对《聊斋志异·粉蝶》一篇进行了独到解读。认为《粉蝶》极致繁复的美和显而易见的完满性,可以看作是作家无意识地运用“野性的思维”对不可解决的思想矛盾进行缜密筹算和精巧粉饰的结果。柯尊斌副教授、刘睿老师对陈然兴副教授的论文进行评议,充分肯定了文章在深层结构、主题意义等方面探讨的深度,并聚焦人物命名、情感表达、艺术再现等细节,讨论了文艺学视角下古典小说的解读。郑珂老师《钱锺书论清初诗坛继承七子诗学的三种变调》通过系统梳理阐论钱锺书著述中论及的清初诗坛继承明七子诗学的路径,揭示了钱锺书诗学论述的重要的意义。杨遇青教授、苏岑老师对郑珂老师的论文进行评议,充分肯定文章的扎实论证以及对于钱锺书研究的价值,并从立论角度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刘睿老师《自然与中和之情的碰撞——<诗品>评陆机“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探析》从情物关系的视角切入,探讨了《诗品》对陆机评价的来源与接受语境,阐释了“绮错”内涵,论证了《诗品》对于陆机评价的合理性。李芳民教授、戚昊老师对刘睿老师发表论文进行评议,认为文章选题以小见大,材料丰富,论证严密,理论成立,并对文章逻辑关系提出相关建议。戚昊老师《层累的误读:李贺诗评中的“理”之聚讼》聚焦杜牧以“第一读者”身份对李贺诗的解读以及后世对于杜牧《李贺集序》中所谓“理”的误读,深入阐释了误读的内涵,对古代文论话语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审视反思。李芳民教授、刘睿老师对戚昊老师的论文进行评议,认为文章跳脱出传统接受史即作家的创作接受研究的限制,角度新颖,论证充分,对于深化李贺诗及其批评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闭幕式上,杨遇青副院长在总结中谈到,本次会议上各位学者的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会议论文趋于精细化、精确化,表明各位学者在自己的专精领域进行了窄而深的追求极致的拓展研究。本次会议实现了学科专业交叉融和的宽口径研讨,在交流中进行了思想和学术的启示碰撞,进一步激发了学术研究活力。与会学者彼此切磋、增进学谊,拓展和深化了文学、文献、文论的研究,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学术目标。杨遇青副院长同时提到,希望各位学者在研究中注重个人研究与团队交流结合,实现常态化团队合作,推进高水平成果的产出,推动整个学科领域的进步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