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生
2024年10月24日,西北大学中文系77级校友,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记者协会主席薛保勤不幸因病逝世。薛保勤是一位集优秀领导干部、著名诗人、歌词作家、文化学者于一身,被誉为“西安文化名片”,大众连连用多个好来褒赞的大写的人。他的骤然辞世在古城西安激起了阵阵波澜,引发了人们极大的悲痛。各界人士纷纷以多种形式表达哀思和缅怀,其情其景令人无比感慨,唏嘘不已。
作为与保勤同班四年,同宿舍两年,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又十分相近,相知相交四十六年之久的大学同学,在送别他的当天晚上,我曾饱蘸热泪写下了一首题为《西安在,你永远在》的小诗,但那只是自己情绪的抒发,而非保勤行状的叙述。今天,我再次拿起笔来,将展开写写曾与我朝夕相处、过从甚密的保勤学兄,尤其要从感恩母校、回馈母校这个角度,写一写保勤深广的母校情怀及对母校的倾力奉献,向这位杰出校友致以西大人的崇高敬意。
一位为母校增光添彩的
优秀学子
薛保勤逝世后,古城西安罕见地出现了“一城思念、半城送别,一人远行、八方呜咽”的情形。赵一德、徐新荣、王晓、柳斌杰、景俊海等十几位省部级领导对薛保勤逝世深表惋惜,或前来送别或送来花圈。文化名人、著名学者赵季平、贾平凹、陈彦、肖云儒、曹谷溪、廖昌永、甘霖、张维迎等以各种形式致哀。保勤的中学同学、插队时的队友、当兵时的战友、大学同窗与母校西大的师生,他工作过的各个单位、部门的老同事、老领导、老部下以及文友、读者等,都专程赶来为他送行,以至告别厅外也站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面对这一情形,有媒体在感叹:《为什么这么多人为他送行》有人在探究:《薛保勤走了,留下了什么》我认为,这一切盖因他是一个政绩突出、堪当重任的好干部、好领导;他是一个人品高尚、文品高洁的好诗人、好作家;他是一个让母校引以为荣的杰出校友。
从陕西省委宣传部提供的薛保勤生平介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人生轨迹、事业担当、家国情怀:1977年冬,有着农村插队、军营当兵经历并已经入党的薛保勤参加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次考试,成为西北大学中文系77级的一名学生。甫一进校,薛保勤就担任了所在班级的班长,他与班委会和党支部一道团结凝聚全班同学奋发成才,形成了十分优良的班风,所在班级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先进集体。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薛保勤自己也两度受到了校级“三好学生”表彰。
1982年元月,原定留校工作并担任了一段时间兼职辅导员的薛保勤,硬是被中国青年报社选中要走。在《中国青年报》驻陕记者站工作三年、共青团陕西省委担任学校部部长八年后,他转岗进入了党的工作系统。此后,保勤相继担任陕西省纪委常委、《党风与廉政》杂志主编,陕西日报社副社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厅级),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党组书记,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2015年出任陕西省记协主席直至逝世。
在团省委期间,他策划组织的“延安窑洞大学”“祖国未来与我”等系列活动,成为全国共青团工作的优秀范例。到宣传战线后,他倡导建立了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创设陕西出版基金,“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平台,“长安讲坛”等,有力地推动了陕西社科事业、出版事业实现新突破;他大力开创记协工作新局面,使得陕西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正像十分熟悉他的人说的那样:“保勤曾在多个单位和部门工作,无论是编刊物还是办报纸;无论在社科联,还是在出版局,他都能把‘虚事’办实,把‘呆账’盘活。”
薛保勤逝世后,组织上给予他“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党长期培养的一位优秀领导干部,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创新能力强,对工作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的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辛勤奋斗的一生,追求卓越的一生,更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作为一个西大人,我既为保勤的逝世而悲痛不舍,也为母校有这样一位杰出校友,我有这样一个优秀学兄而引以为荣。
“西北大学作家群”中独领风骚的
著名诗人
保勤逝世后,我不止一遍地翻阅我俩之间的微信互动交流。保勤发给我的最后一条微信,时间定格在7月21日早晨7点多,内容为他的一首题为《邓世昌,你在看什么》配有声音和画面,朗诵用时9分56秒的长诗。他留言道:“这是我去年去刘公岛的作业,这几天友人做了MV。得空了,批评、解闷”短短的留言,且没有结尾的句号。我想他要说的话可能还没有说完,故未立即回复,只是给他发了几个我新看到的中外著名歌唱家演唱他歌曲的视频。以往,他在收到我发的视频后,便会立即与我互动,但是这次却没有。我以为他大概是去外地采风了,或者正在手机上写诗呢,压根就没往他这时其实已经因病住院了想。在我的心目中,保勤是一个那么有激情的人,一个永远给人温暖、让人感到舒服的人,一个任何时候都精力充沛的人,他怎么会得病呢?他怎么可能就倒下了呢?这些天来,百思不得其解的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理由,老天爷也太喜欢他写的诗文和歌词了,于是将他请到天庭作诗赋词去了。
保勤对诗歌的热爱,对写诗的痴迷,简直到了如同生命一样重要的程度。我多次对他说,你工作那么繁重,怎么还能一直激情饱满地写诗写歌词呢?而且还一首首地不断写,一本本地结集出版。后来我也明白了,写诗就是他释放激情最好的渠道,是他表达对人生和世界之大爱最理想的方式,是他用灵魂与历史对话,为时代放歌,向人们袒露心迹最直接的途径。
保勤离世后,我们班全体同学给他敬献了这样一副挽联:“寄意诗词颂赞家国送你长安传四野,献身职守友爱同侪仰君风范写千秋”。很多同学和文友都含泪写下了追怀他的文字:“立德立功尤立言,保勤奋笔铸诗魂”“何曾宦业落人后,更有诗名君夺先”“诚朴清廉唯报国,雅峻通脱著华章”“从政树丰碑,为人至善纯。笔耕书大爱,草木入诗魂”“两袖清风入政界,廉矩秉胸间,谦谦儒行,名副其实好部长;一颗童心写诗行,青灯照黄卷,款款深情,送你长安堪豪杰”“诗人无官气,官员有诗风”“长安贤仕善词客,屈子雅怀唯美人”“政风清邈笔锋健,常赋歌诗动九天”“公权公用今士尽夸一个好官秦岭垂首,诗丰诗瘦斯世盛传两页长安渭水呜咽”“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一位没有官气的官员”“魂牵长安城,歌诗不绝,君子离去匆匆;梦绕紫藤园,音容宛在,同窗追忆绵绵”“长河落日悼诗友,大漠孤烟慰忠魂”“送你长安成绝响,黄土高坡悲诗人”“保勤,为人为官,为诗为文,都是一流的”“谦谦君子,昭昭才俊。清清为官,慎慎做人。煌煌诗章,苒苒茂存。悠悠仙去,念念学君”“家国情怀赤子俦,清风两袖复何求。赋到沧桑凤城颂,长歌一曲足千秋”……
的确,自古及今一个人单纯地从政为官或者专事作诗写歌,那还相对容易一些,但若要将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有机地合而为一则非常难得。诚如吴予敏学兄所言:诗人贵在挚情率真,官员贵在清廉守矩,而两种精神气质合于一身,又天然浑成,这是保勤为人之奇珍之处。
保勤的诗作和歌词,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意境高远、风格雅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被瞿弦和、徐涛、海茵等艺术家朗诵,为业内专家学者所推重。这里谨引述一些著名评论家、诗人和文坛巨擘的评述,庶几可以作为评介保勤诗歌的导引。
2011年4月,保勤的诗集《送你一个长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将付梓时,著名诗人、时任《诗刊》常务副总编,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小雨,写下了题为《诗情与灵魂的对话》一文以为代序。这位著名的女诗人在序言的开头便申明,她十分同意保勤关于“什么是诗”的观点:“只要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吟唱,这种吟唱是真实的、是美的、是动人的、是能够与心灵碰撞并产生共鸣的,就是诗。”她称赞保勤的诗行“像块汉绢唐锦随风飘扬,化成一朵朵云彩,盘桓在诗人生活的古都长安,又被诗歌的风吹向故乡,吹向五湖四海,吹向世界,开始了精神的漫游,画出了一条充满诗意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读保勤的诗,首先感到他对我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和继承。他的诗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境由心生,意从情出。山水在诗意的光与影中,有了诗人灵魂的温度,情感的升华。这些诗厚重又飘逸,见禅见理而抒情,朗朗上口,在一种音乐的节拍中,行云流水,云舒云卷般地开展闭合。这些时令的新篇,更有一种晓畅,一种古风,在他的笔下,新诗和传统有了和谐的乐章。”她还将保勤的诗歌创作与唐代诗歌联系起来加以论述:“长安作为唐诗伟大的诞生地,飞鸟遗音,这本诗画音乐合一的诗集,正是得此滋养,油然而生的诗情画意,显示出一种气质和胸襟……诗人满怀机敏才思,‘送你一个长安/还有祥云一片’这里有李白、杜甫;‘一城文化,半城神仙’,可谓神情、神韵、神气、精神合一,高度概括、高度凝练。这片诗歌的云板借古今雄风直上长天,鹤舞九霄。”
在李小雨看来:“保勤的诗体现出一种明亮向上、充满美好希望的大爱。”“他不论写重大题材,还是凡人小事,皆贴近时代生活,歌唱人性的闪光。”总之,李小雨认为保勤的诗胸怀天下,草木有思想,山水有灵光,明暗有蕴藏,充盈着明亮向上的美好的大爱,饱含着永远的远行和故乡。
曾任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对保勤的诗作抒发感慨道:“我从他的诗歌中,欣然地发现了新中国新诗十七年的继承与创新。”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认为:薛保勤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感悟和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他十分赞赏薛保勤在《送你一个长安》等作品中展现的文化深度和对家乡的深情。指出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西安的历史和文化,还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历程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著名文学评论家章学锋从诗与歌的灵动交融这个视角,对薛保勤的诗歌与出版方式作了如下评述:自觉的文化意识成为诗歌最暖的底色,强烈的时代意识让诗歌成为史的组成,清醒的未来意识贯穿于不同时期的诗作,广泛的传播意识给诗歌插上了新的翅膀,或揭开下一个百年全媒出版的华美序幕。
小说界、散文界、音乐界等界别的名流大家,也对保勤的诗歌赞誉有加。著名作家陈忠实赞扬保勤的诗“有一种大气磅礴,长江奔涌的气质,有一种小桥流水的韵味。读他的诗,你能感受到阅读的冲击力。”著名作家贾平凹评价薛保勤的诗“有西方的,也有东方的,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更多的是融合贯通后的自成风流。他紧扣历史和当下,深入事物本质,挖掘人性深处的火与光,进行现代诗的创新,使诗歌内在的韵律、节奏和外在形式的字、行、句的结构等有了融合与统一,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境由心生,意从景出,成就作品中吸纳百川、汪洋肆意的美丽风景。”“充满着生命力和感染力,使诗歌的功能实现得更加充分。”“一经捧读,便回肠荡气、和声四起。”著名剧作家、小说家陈彦认为保勤的诗歌“每每希望用最小的文字量,去撬开文字背后的山河历史、人文累进。”“他在努力行吟,‘坐唱’着属于自己的面貌和自己的一片诗歌天地。”他“沉潜积厚、静水深流。不媚俗、不轻佻,不赶潮,不诳语,诗里行间饱蘸着自己的生命修为。”
发轫于写诗诵诗,继之以歌词的创作,这是保勤文学之旅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在《送你一个长安》2011年被选为西安世园会会歌而广为传唱后,保勤在写诗的同时也逐渐在歌词创作方面着意发力,并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风靡全国的歌词,如《敕勒歌》《风从千年来》《天爷爷打翻了酒一坛》《百年》《大秦岭》《望终南》等。这些歌词一经作曲家谱曲之后,便或登上中央电视台、省内外文艺演出舞台,或被中国唱片总公司录制发行。其受欢迎程度,被传唱的广度,点击率之高的热度,是他本人也未能预料到的。保勤作词的歌,许多著名歌唱家、一线歌手在唱,如廖昌永、吕继宏、雷佳、吴碧霞、常思思、郭森、王莉、金婷婷、韩磊、吕薇、谭维维、郭涛、王二妮等。更有全国各地的众多合唱团都把保勤的歌作为必唱曲目、比赛曲目来唱。真可谓歌者不分男女老幼,地域覆盖天南海北,类型兼及专业与业余,切切实实地走向了大众化。《送你一个长安》被民间视为当之无愧的西安市市歌。《敕勒歌》成为中国音乐界之最高奖“金钟奖”声乐比赛的决赛曲目,并进入了音乐院校的教材。
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曾与保勤有过多次亲密合作,赵季平认为: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诗与歌是密切相连的。薛保勤把诗当作歌来写,把歌用诗来展现,将抽象的思想和主题用浅显的语言、修辞、意象来表达,寓意清晰且不流俗,许多诗也是独具特色的歌词。从他一直以来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发乎于心的艺术冲动和孜孜以求的艺术追求,可以听到他踏着时代脚步的创作足音与追求的样貌。
著名音乐评论家、西安音乐学院刘蓉教授认为:薛保勤多年来的歌词创作,以文咏志、以诗为歌,打通了现代诗歌通向音乐的道路,拓展了诗歌的功能与边界。尤其是《薛保勤词作集:问天》,以词乐为载体——可听、可唱、可赏,打破了诗词视觉传播的局限,抒情的文学性通过声音的表现力获得了与时俱进的艺术品质,词作的音乐性直观地使读者获得愉悦的美感。
党圣元、莫伸、陈学超、康震、李继凯、仵埂、张孔明等学者和作家也对保勤的诗歌作过精彩的评论,限于篇幅不再引述。
从以上名流大家对保勤诗作和歌词的推崇来看,保勤无疑是一位将历史与当代观照,将传承与创新结合,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以我手来写我心,对祖国、对时代、对人民、对家乡满怀无垠大爱的著名诗人、歌词作家。
母校的一些学者对保勤的文学创作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李浩教授的《秀句寰区满,一吟双泪流》,杨乐生教授的《文化传承与新诗创造——以薛保勤诗歌为例》,周燕芬教授的《被一代人“读懂”》,冯鸽教授的《论当代诗歌对美颂传统的继承——以薛保勤的诗歌创作为例》等专文,就对保勤的诗歌有精到的品评与探究。
西北大学素有“作家摇篮”的美誉,保勤也正是从这个摇篮里摇出来的。诵读保勤的诗作与歌词作品,总括上述著名评论家、诗人、作家对保勤的评述,我形成了这样一个看法:在当代中国诗坛,保勤是一位工余写诗并且客串歌词创作,守正创新而高奏时代旋律,用诗和歌与世界对话与大众交流的虔诚歌者;是一位以诗言志诗心纯粹,以诗抒情诗名远播,赞颂中华优秀文化,展现三秦壮美风采,讴歌长安古今神韵的行吟诗人;是“西北大学作家群”中一位脱颖而出继往开来别具一格独领风骚的灵魂诗人。
感恩母校助力母校发展的
杰出校友
作为西北大学的毕业生,保勤从来以母校为荣,始终抱持着深广的母校情怀。“正是在这里,我们完成了文学的启蒙与奠基,文化的启蒙与奠基,人生的启蒙与奠基。”这是2012年6月23日毕业三十周年返校纪念活动中保勤说的一段话,由此可见他时时刻刻都铭记着母校的培养教育,永远感恩母校开启了他的诗意人生。
翻阅1981年的《西北大学报》,我看到了保勤读大四时发表的《相信我吧!亲爱的母亲》(1981年4月4日第四版),《我,就是我》等诗歌(1981年5月15日第四版)。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也略显稚嫩青涩,但这应该是保勤最早变成铅字公开发表的诗歌作品吧。大学期间保勤不但学诗、写诗,还为推广诗歌做了大量工作。1981年5月21日。保勤具体操持了以校团委、学生会名义举办的“振兴中华诗歌朗诵会”。6月8日的校报对这次朗诵会作了专题报道。著名语言学家杨春霖教授是这次师生朗诵会的指导者,他欣然赋诗一首予以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五月熏风草木长,声情并茂诵瑶章。浑金璞玉诗文健,乳虎朝阳意气昂。三日绕梁犹鼓舞,一心报国莫彷徨。书生已是多才艺,更喜名流集上庠。
在兼职担任学生辅导员期间,保勤甚至将诗歌作为施教的重要资源,以诗言志,以诗化人。西大文学院教授、1981级新生周燕芬,至今仍然清晰地记着保勤与他们班学生初次见面的情形:“薛老师第一次上讲台,开场就是一首诗。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正迎来一个久违的诗的黄金时代,在那场激情澎湃的新潮中,我们这些中文系大一学生,几乎无一例外的‘沦陷’了。薛老师随口说出很多那个时代的诗人,吟出很多那个时代炙手可热的诗句,像是触碰到心灵密码一样,点燃了青春的我们。30多年的岁月流逝,我们大都与诗歌相忘于江湖,但薛老师的诗人气质始终没有变,始终没有懈怠。他的诗歌创作,而今繁华落尽,终成正果,成为一个纯粹的当代诗人薛保勤。”循此逻辑和路径,在后来的岁月中,诗歌也便成了保勤面向世界宣传陕西、讴歌西安、赞美家乡的灵魂吟唱,甚至成为具有保勤风格的社交方式。
从西大走出的“纯粹的当代诗人”薛保勤,以公开发表的600多首诗歌,《青春的备忘》《送你一个长安》《问天》《沙哑的短笛》《风从千年来》等18种诗集和著作,两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一项“柳青文学奖”,回馈了母校对他的培养教育,扩大了“西北大学作家群”的影响和声誉。
对保勤在工作和文学创作中取得的成就,母校的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2012年9月,西北大学前党委书记董丁诚教授在《七七级印象》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薛保勤在班上也很活跃,留校做辅导员,很受学生欢迎。随后离开西大,做了中青报记者,又去团省委、省纪委、省委宣传部任职,现在是省出版局局长,也干得风生水起。他工余一直坚持诗歌创作,已是名气不小的诗人了,他为西安世园会写的主题歌流传甚广。”
无论有多大的名气,多丰硕的成果,在保勤看来,这都源自于当年在学校受到的良好教育和浸润熏陶。2022年西大文学院开展了一项走访作家、诗人、编导中的杰出校友的活动。9月14日,文学院党政负责人和教授一行走访了薛保勤。访谈结束时薛保勤深情寄语母校和后学:感谢母校!母校给我们提供了宽松、包容、向上、向贤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术空气、开放式的教学,帮助我们完成了从文学的爱好到文学的自觉,从文学的自觉到文学的担当。感谢母校!让我们遇到了那么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贤师,他们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关心关爱、授业解惑、亦师亦友,使我们受益终生。”保勤还郑重地向文学院敬赠了他自己的诗集、专著、音像作品等16种公开出版物,以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心。
但凡遇到与母校有关的事情,保勤总是高度重视、热情有加。就拿毕业后我们班同学的历次返校纪念活动来说,5年、10年、20年、30年、40年,每一次返校活动他都是主要组织者和实际工作的承担者。从事前的总体谋划,到事中的具体运作,事后的图书出版视频制作等,都要亲力亲为,以求善始善终。2023年7月中旬,母校举办了以“芳华四十载 归来仍少年”为主题的“新三届”毕业4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四届校友集中返校日活动。为了组织好我班同学参加学校和文学院的大活动,办好本班的小活动,保勤主持由几位同学组成的筹备组,于6月20日、7月12日分别在长安校区和太白校区召开筹备会议,作出了事事有人办、件件有着落的具体安排。特别是我班庞玉凤同学创作的长诗《四十年的情与思》被学校选定为纪念大会上唯一的校友演出节目后,保勤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先后五六次对诗歌从宏观立意到整体结构、语言表达,逐字逐句地推敲斟酌,修改润色。使诗作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保证了诗朗诵的良好演出效果。从保勤对《四十年的情与思》这首诗的精心修改,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他对诗歌创作那种极致完美的艺术追求,更感受到了他对母校渗透在骨子里,溶化在血液中深挚的学子之爱。
保勤对母校的感恩之心,不仅体现在口头上,更体现在付诸实际行动。他为母校或添砖加瓦,或排忧解难,或献计献策,或兼职任事,倾心倾力地助推母校发展。这固然和他所从事的岗位工作与母校学科专业的契合度很高有关,更重要的还是在他心里头母校始终占有崇高的地位。这里,就我所亲历和了解的这方面的情形简述如下:
1996年我到母校出版社做总编辑不久,保勤就带来了一部高质量的书稿以示支持。1999年我调到母校党委宣传部工作,次年保勤的工作岗位也变成了陕西日报社的副社长,这对于我做好学校面向外界的舆论宣传无疑是好事一桩。2001年母校的“211工程”一期建设面临全面总结和国家验收。作为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的“211工程”建设院校,向全省父老乡亲汇报建设成果,《陕西日报》无疑是最重要的媒体。在保勤的协调下,《陕西日报》刊发了母校“211工程”建设的一系列新闻报道,并专版刊登了题为《百年圆梦——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回眸》的万字长文。2002年是母校建校100周年的大庆之年,在保勤的强力支持下,《陕西日报》亦成为母校百年校庆宣传的重要平台。陕报科教新闻部与西大党委宣传部联合开办了“百年西大”专栏,在陕报连续刊发了十几篇专文,回顾西大百年历程,报道西大最新发展,成为读者十分喜爱的一个专栏。10月10日又专版刊登了《辉煌与梦想——献给西北大学百年华诞》的万字长文,为母校的百年庆典作出了陕西日报的贡献。
在省社科联期间,保勤对母校的社科规划、科学研究、立项报奖等方面的工作曾给予面上的指导与实际的支持。到省出版局后,他对母校出版社赋予更多的期望与责任,尤其是大力支持西大出版社实施学术立社的战略。他亲任《话说陕西》这一介绍和宣传陕西皇皇巨著的编委会主任,对该书提出了“不仅叫好,还要叫座”的明确要求。他认真审定书稿,检查项目进度,推动该书列入“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话说陕西》出版后,多次被推荐为省委省政府对外交往的礼品书,并参加海峡两岸书展,成为关于陕西地域历史和人文知识普及品位最高、发行量最大的一套图书,并喜获首届“陕西图书奖”。
对于母校出版社的另一种学术巨著《关学文库》,时任省出版局局长的保勤,给予了力度更大的支持。他亲任编委会副主任,在编撰动员会上给大家鼓劲打气,明确提出要有梳理、生产传世之作的责任和使命感;要有精细化地梳理撰写、精细化地编辑出版一套传世之作的职业精神;要将尊重历史的严谨与对现代文化的回望与审视有机结合起来,站在学术制高点上来编写好、出版好这套书,完成好这一项目。他多次参加项目实施推进专题会议,大力支持该书列入“陕西出版基金项目”,指导、推动该书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并获准立项,为《关学文库》的顺利出版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完成这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引领与协调的重要作用。该书出版后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2013年11月,保勤重返省委宣传部,担任主持常务工作的副部长。为了从源头上抓好新闻队伍建设,将地方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新闻院校各自优势整合起来,做到教学相长、学用共进,在更高的起点、更大的平台上推动优秀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培养,省委宣传部与西北大学于2015年6月12日签约共建我校新闻传播学院。这对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来说,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重大举措。而这一举措的推出,保勤做了大量的前期协调工作。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揭幕当天,保勤又代表省委宣传部与西大校长共同签署了共建协议,由此我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年届六十之后,保勤卸下了宣传部的工作担子,出任省记协主席,从而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母校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些事情了。2019年保勤应母校诚请,成为新闻学科的特聘教授,兼任了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几年来,他为新闻学科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殚精竭虑,多次为师生作学术讲座,出席并指导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学术活动,协调和支持新闻传播学院与陕西日报社合作,办好学术月刊《新闻知识》,并担任该刊编委会副主任。五年间实实在在地为母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了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立当下谋长远的实事大事。
当此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已初见成效,西北大学各项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之时,薛保勤校友却不幸病逝,母校师生为失去了这样一位杰出的校友而深感惋惜与不舍。斯人已逝,风范犹存。我们当不负保勤校友的母校情怀,发扬光大保勤校友的奋斗精神,用学校发展建设的优异成绩告慰他的英灵。
2024年12月17日
于西北大学长安校区
作者简介:
杨德生,研究员,1982年初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西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党委宣传部长。编撰出版《漫游中国大学——西北大学》《图说西北大学百廿年历史》《西北大学教育理念文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