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上午8:30,“西北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论坛”在长安校区文学院审美文化厅隆重举行,来自复旦大学的查屏球教授、侯体健教授以及十五位博硕士研究生同我院李浩教授、李芳民教授、张文利教授等诸位老师及各年级博硕士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此次论坛。本次论坛为期一天,共收到研究生学术论文65篇,并经我校研究生整理集结成《西北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李芳民教授作为此次论坛开幕式主持人宣布“西北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研究生论坛”正式开幕,并对议程作简要介绍。文学院副院长谷鹏飞老师首先为本次论坛致开幕辞,对远道而来的复旦大学老师及博硕士研究生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副主任侯体健老师与我院长江学者李浩老师先后为本次论坛致辞,两位老师在致辞中从不同角度提到了此次论坛的重要意义以及对论坛成功举办的殷切希望。之后,两校互赠精美礼品并合影留念。
开幕式结束后,本次论坛的第二项——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正式开始。第一场学术交流由我校张文利老师主持。我校文学院张晓彭博士以《张澍发现西夏碑时间地点新探》发言,他根据张澍《养素堂诗集》及其在这段时期的行踪和活动对其发现西夏碑的时间地点提出新的观点。侯体健老师对此表示赞同及赞赏,并对论文表述及其它问题提出建议。接着,复旦大学孙梦依博士对《从游仙到寻迹——谢灵运山水诗与游仙诗传统关系新探》做报告。通过丰富翔实的材料与严密的论证,她提出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学术链条。邵颖涛老师对这一选题的新颖度和论述视角的趣味性予以肯定,并就创作细节的进一步细化提出建议。随后,复旦大学殷婴宁硕士就其论文《隋书经籍志撰录人衔名考》发言。郝润华老师在点评中对论文别致的选题角度、细致扎实的考证和新颖广博的材料十分赞赏,对论文题目的准确性和论文小结提出建议。之后,我院硕士徐贺安以《“制从长庆辞高古”发微》为题做汇报。他就“高古”一词展开,对元稹制诰文进行探讨并粘连出元和到长庆的文学变化。对此,查屏球教授以幽默中肯的点评对选题价值、研究方法提出肯定,并且就论文涉及的相关问题做了补充。最后我院硕士武梦莹就《明清传奇作家地理分布及定量分析》为题做学术报告,其论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描绘出明清传奇作家的分布地图并对此形成的原因做出分析。成明明老师一方面肯定了其研究的逻辑性,一方面也指出选题及成因分析中普遍与核心原因的分问题。在交流过程中,两校研究生就报告中的相关学术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学术研讨氛围十分浓厚,全场掌声不断。
下午2:30,第二场学术交流正式开始,并由复旦大学查屏球老师主持。首先,复旦大学张雯博士以《从写本文化视角考察< 白氏六帖事类集>与科举关系》为题做报告,赵阳阳老师就论文体现出的优点和问题进行点评。接着,复旦大学邹琳博士以娓娓道来、层层深入的方式以《金兆燕< 旗亭记>与乾隆时期扬州文学的职业化》为题发言。邹林博士从对金兆燕《旗亭记》个例的分析延伸开来,对当时幕府之中文学盛行的现象加以探讨。对此,我院杨遇青老师做出精彩点评。随后,我院张雨笑硕士以题为《也谈刘长卿诗歌创作的“语意稍同”问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她在论文中提到了刘长卿诗歌中“语意稍同”的六种表现,并对这一弊病对刘长卿艺术成就的影响进行重新审视。复旦大学侯体健老师就论文采用的文本细读及论证观点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具体建议。之后,复旦大学硕士彭华从黄庭坚诗歌异文探讨了黄庭坚的诗学追求。正如张文利老师在点评中提到的,这一选题不仅新颖且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有可能为研究其他作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最后,我院14级硕士焦佩恩就暑期三下乡实践形成的论文成果《三原刘绍攽家族谱系考》进行发言。论文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得到的相关证据对“关中四杰”刘绍攽的文学与思想内涵进行分析。侯体健老师在肯定论文研究方法和相关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古代文学研究中对于偏小、偏杂的选题要挖掘其深广的价值和意义这一建议。下午的学术交流延续了第一场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整场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得十分顺利。
学术交流结束后,由杨遇青老师主持本次论坛的最后一项议程——论坛总结。首先两校学生代表发表了学术交流体会与感想。我校14级硕士栾玉博就此次论坛所涉及的古代文学研究中文本细读、文本流传中产生的问题、研究方法上的继承与创新以及扩大视野和吸取新文献等问题做了总结。接着,复旦大学硕士李法然对此次论坛中研究选题之广、方法之多、交流讨论之热烈、教师点评之精彩等发表感想,指出此次论坛对于开阔研究眼界、增进两校师生友谊的重要意义。
随后,查屏球教授和李芳民教授分别做总结致辞。查教授在致辞中对我校在这次论坛中的积极组织和安排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提出研究生学术论坛交流的形式对学生日后的学术研究道路有积极意义。此外,查教授向我院发出盛情邀请,欢迎我院师生到复旦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在我校李芳民教授致辞中,李老师谈到了此次论坛的缘起,并提到西北大学与复旦大学悠久的学术交流历史以及密切深厚的学术友谊。他提出,希望这种形式能够常态化、制度化,成为一种既定机制。此外,李教授对文学院中文系领导、古代文学教研室诸位教师的鼎力支持、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两位老师及其研究生团队以及我校相关负责同学和所有参加此次论坛的我院研究生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最后,杨遇青老师总结了本次研究生论坛的重要意义,提出我们应当在前辈搭建的平台上不断努力,巩固两校友谊,弘扬论坛精神。至此,本次研究生论坛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撰稿人:刘俊青)